高校“掐尖”机巧迭出 招生陷入指标化陷阱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1-07-12 10:25:26

高招“掐尖”折射教育功利:招生指标先于人才培养

近年来,高校招生工作在某种程度上陷入比拼录取状元数多少、录取分数线高低、招录优质生源数额多寡等指标化陷阱。包括一流大学在内的部分高校,把这些指标当成是炫耀的教育资本。招生已然成为“面子工程”,而高校也欲借状元的光芒获取社会认可度。

此类现象,一方面源于高校依靠“分数化政绩”提升学校声誉的需求,另一方面则暴露了高校对“优秀生源”的误解,即认为高分生便是高材生。

杨东平教授指出,鉴于临场发挥和加分等因素影响,以分数或排名评定考生能力并无意义。教育部原新闻发言人王旭明也就此表态,“考试对于人才培养和选拔的作用是有限的。如果无限地夸大考试的作用,不仅无助于‘尖儿’的正常培养,反而还会真正把‘尖儿’给掐了。”

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于涵称,“高招指标化让高校忽视了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这一表述揭露出高校人才培养觉悟和能力的缺漏。

“家长和考生,他们更注重的是到学校后将接受怎样的教学模式和培养计划。”杨教授指出,现在多数高校把注意力集中在招录优质生源而非制定更有助于大学生的培养计划上,这对教育本身和学生来说都不是个好事。

高招“掐尖”有失教育公允 实效应对须“标本兼治”

近年来,教育部要求各地教育部门不要对高考考生成绩进行排名,不要公布高考状元,也希望不要炒作高考状元。山东省教育部门也推出新规封杀高考状元相关信息和炒作,明确从今年起,高考成绩数据将由省里统一掌握,不再向市县发布,确保高考信息只用于本人填报志愿和录取招生。

此类呼吁和规定的推出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考生的隐私,确实给高校“掐尖”造成了阻力,但随着高价购买、窃取、哄骗考生信息等手段的曝光,也让公众意识到,仅是见招拆招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