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一平(北京八中校长助理):
去年好像大约统计也就10来个学生,可能都不到10个人。
记者:
今年出国毕业班有多少学生?
马一平:
30多个人吧,从我们这个班来说,多数应该说都是非常优秀的学生。
记者:
他们考到国外,应该是不错的学校?
马一平:
美国杜克大学,美国康奈尔大学,哥伦比亚大学都有。
解说:
透过这一个班的情况我们可以初步判断,素质优良,以出国留学为首选目标的学生为数不少。对于国内外的任何大学他们都极具诱惑力,今年,加拿大使馆就在中国高考开始之前,举办了多场邀请中国学生与签证官面对面的活动。
同期:
有多少人去过加拿大?没有,要去加拿大吗?太好了!
解说:
林爱薇女士是加拿大使馆商务参赞,昨天记者采访她的时候,她直言表示,加拿大欢迎中国的高端和优秀的人才去留学。
林爱薇(加拿大使馆商务参赞):
当然我们希望能看到,更多优秀的学生来到加拿大,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去年参加了,中国教育国际交流研究所举办的博士生见面交流会。
解说:
行动起来的不仅是加拿大,同样在高考前夕,澳大利亚、美国、法国等国的驻华签证官,也通过各种方式表达了对中国留学生的欢迎,并表示他们的签证政策宽松,对中国留学生非常有吸引力。
字幕提示:2010年3月13日新闻
同期:
教育部公布了去年我国留学人数的情况,数据显示,2009年度我国出国人数增加了4.95万人,增长近三成。
解说:
资料显示,自1978年以来,已经有106万中国学生留学海外,回来的仅27.5万人,留在海外的78.5万青年才俊,相当于30所北大、30所清华的所有在校本科生。
今天,随着中国高考人数的逐步减少,我们出国留学的孩子却在大幅度增加,这样的数字变化到底蕴含着怎样的风向标?热现象、冷思考,新高考时代的留学现状,折射出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现实呢?又是不是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呢?
主持人:
今天我们演播室请到的是中央党校辛鸣教授。
辛教授,刚才短片的最后提出了一个问题,现在高考越来越容易了,上大学的机会越来越多了,因为报考的人数越来越少了,但是选择出国读大学的孩子越来越多了。您觉得这一升一降蕴含着一个什么东西呢?
辛鸣(中央党校教授):
这应该说是我们社会进步的一个表现。
主持人:
为什么这么说?
辛鸣:
就像你刚才开始说的,我们过去20多年前,我们只有高考这么一条路,只有千军万马去挤高考这个独木桥。但随着现在社会的发展,我们的学生不仅可以在国内高考,还可以到国际上的大学去。而且尤其重要的是,我们刚才看到,有很多优秀的学生,优秀的学生当然希望上优秀的大学。
主持人:
但是现在恰恰是这些优秀的学生,很多人都觉得,我们辛辛苦苦培养了十几年,这么优秀的学生,一转眼就到国外上大学了,这是不是我们人才的流失?
辛鸣:
到国外上大学叫“留学”,留学不等于人才的流失。
主持人:
但刚才我们从短片里看到一个数字,改革开放这30多年以来,我们出去了一百零几万优秀的学子,都是最顶尖的优秀学子,结果到现在才回来27.5万。
辛鸣:
这个数据是真实的,但是我们如何来看待这个数据,应该要加以分析。
主持人:
您怎么看这个数据?
辛鸣:
我们过去总认为人才是,我只要在你这个地方待着,在你这个地方有身份、有编制、有岗位,我才叫为你服务,才叫人尽其才。
主持人:
在我身边叫为我服务。
辛鸣:
对。其实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越来越看到,人才应该是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也就是说,只要你真正有舞台、有平台,愿意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哪怕你在大洋彼岸,同样也可以为中国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现代科技具备这样的条件。所以说,我们要转变观念,不要以为留在海外的人才都是流失了,或者说只要在海外待着,就不能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做贡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