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红日西下,山东省夏津县九龙口湿地内,水泛金波。一簇簇芦苇虽已枯黄,但越冬的水鸟让这片水域依旧生气勃勃。
67岁的任延堂收拾钓具准备回家,他身边,水中的网兜里游着10余条大小不一的鱼儿。老人介绍,他是青岛港退休工人,回乡安度晚年,每天都要到这里钓上几杆。“这里的生态非常好,鲤鱼、鲫鱼、草鱼都能见到,最大的有五六斤重了。”老人爽朗地笑着。
“湿地号称城市之肾,它起到净化水质、涵养水源、生态调节和风景观赏的作用。”夏津县环保局局长王和年介绍,这片湿地占地1638亩,城市居民生活所产生的污水,经过污水处理厂处理后,排放到湿地内,每天净化水量在三四万立方米。
湿地是怎么净化废水的呢?笔者沿着废水净化的路线走了一圈:废水从污水处理厂出来,通过地下布水渠进入湿地,接纳废水的第一个区域为潜流区,4万平方米的潜流区水底铺满了1米厚的火山岩、沸石、砾石、陶粒,整个区域长满了黄花鸢尾、千屈菜、茨菇等植物;在潜流区的边缘是一排凹凸状的跌水堰,水从这里跌落下去,就到了表流区,26万平方米的表流区是湿地的主体,栽植了荷花、香蒲、芦苇等挺水植物,还有黑藻、轮藻、苦藻等沉水植物;废水通过潜流、表流净化后,再通过跌水堰流淌到景观河流里。
“这些石块、植物可以充分吸附微生物,防止水富养化。整个净化环节都是通过重力作用,没有任何泵站等动力装置。经过净化处理,中水化学需氧量(COD)由50毫克/升变为30毫克/升,氨氮由5毫克/升变为1毫克/升,水质大大改善。”王和年说。
除了净化作用,湿地也成为水生动物的天堂。除了生活着13种淡水鱼类,湿地还有白鹭、灰鹭、野鸭、翠鸟等16种水鸟。“像白鹭这种相对大点的水鸟,多的时候能够在湿地发现40多只。”湿地工作人员许斌介绍,“湿地依一条老河道而建,水深只有50至60厘米,为了能给鱼类过冬提供较深的水源,我们特地建设生物滞留塘,供较大的鱼类栖息过冬。”
这片湿地还让居民观光旅游有了好去处。为了方便观光,夏津在湿地修建了生态小岛、观光亭子,并建了曲折迂回的亲水长廊。每到周末,不少市民来此观光,很多新人在这里拍摄婚纱照。
“夏津特别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拿出县里的黄金地段来建设生态湿地。在污水处理上,采用‘治用保’的整体方案——修建污水处理厂‘治’,中水回收再‘用’,修建生态湿地来‘保’。”夏津县委书记王春利说。
据了解,九龙口湿地2014年被国家林业局评为国家级湿地公园;今年12月,通过了水利部验收,成为国家水利风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