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2:医院将实现用人自主
【现状】当前,人事薪酬制度改革滞后,已影响到了公立医院改革、社会办医的进程。据了解,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是“单位人”管理模式,就职单位承担了职工的培养、薪酬、福利、基本保障以及医疗责任等,僵化的人事制度使得人员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想要的人进不来,闲人、懒人又出不去,人力资源短缺与资源浪费并存,多点执业要取得实质性推进难度较大。
事业单位的工资制度使得医生收入与培养时间长、投入高、执业风险大的职业特点不相称;存在“大锅饭”干好干坏差不多,编制内外不平等,同岗不同酬等现象;严格控制的工资总额制度,使医疗机构增加服务、改善供给的激励机制有待完善。
编制内外同工同酬
意见提出“落实医院用人自主权,实行岗位管理,同岗同酬同待遇”。对此韩晓芳称,过去医院都是按编制管理,财政按编制补助,职称比例也是按编制来确定,医务人员的待遇,包括保险等都是跟着编制走的。今后要把编制背后的一些利益和待遇逐步剥离,比如财政今后不再按编制补贴了,医疗机构要根据实际需要来用人。
韩晓芳指出,目前,医院用人分编制内和编制外两大类,二者的待遇是不一样的。今后,医疗机构将逐步实现同岗同酬同待遇。同时,要将医务人员基本社会保障纳入全市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基本保障社会化。此外,还要推行医疗责任强制险。
医生可兼职可开私人诊所
意见称,要逐步实行全员合同聘用制,建立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建立灵活的用人制度,医疗机构可采用全职、兼职等多种用工形式,与医务人员签订部分工作时间聘用合同,约定服务时间及相应的薪酬、待遇和责任;推进医师多点执业,符合条件的政府办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可以到社会办医疗机构兼职或开办私人诊所。
“目前多点执业的医生还是‘单位人’,真正的多点执业应该是兼职制度,是部分时间工作制度。” 韩晓芳说,比如医生在公立医院可以签约两天,另外三天去办诊所,或者到民营医院执业,但合同要约定责权,在公立医院工作两天,就只给你这两天的薪酬待遇和承担相应的责任,其他的几天跟公立医院无关。“这样也可真正激活医疗资源,实现双向选择,权责对等。”
此外,意见还提出要探索建立护士社会化培养和执业制度,探索建立护士培养和人才储备的专业机构,鼓励符合条件的护士开设护理机构,提供康复护理服务,激活护理资源。
职称改革实行评聘分开
意见提出实行职称制度改革,建立适应医疗、教学、科研、管理不同岗位特点的职称评审体系,实行评聘分开。
韩晓芳坦言,现在不少医生的精力都放在写论文上,抄袭等现象也屡见不鲜。结果个别医师职称挺高,临床能力很低。“实际上临床医生就应该踏踏实实研究临床,所以我们提出医教研管理因为岗位特点不同,职称应分类管理,有不同的人才标准,鼓励术有专攻、人尽其才。”
医学生须接受社会化培养
人才培养制度改革方面,意见中提出的第一点就是完善医学人才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相衔接的综合培养体系。
韩晓芳称,此次改革要实现从单位培养模式向社会化培养模式的转变。具体来说,就是医学生毕业以后先接受社会化培养再就业,政府财政会给予一定支持,由医院支付相应的劳务补助。这样一来,就让医院特别是基层医疗机构新进来的医生一入职就是一个能执业、合格的医生,不像现在医学生毕业以后还不能看病,需要在单位培养,不仅培养的范围很窄,培养的人才水平也受限。而社会化培养模式,因为经过一些学科齐全、服务规范、临床能力较强的培养基地的培训,取得执业医师资格再正式就业,会显著提升医生队伍的素质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