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心换取的真情
曾建常说:“无论什么工作,如果老百姓不满意,就是干部的失职。”
不管在哪个岗位上,他始终眼睛向下看、身子向下弯、工作向下沉。几十年一心为民的工作中,库区移民感激他送来了平安,企业老总感激他送来了人才,扶贫点的群众感激他送来了水源,大山里的孩子们感激他送来了老师。
什么原因让他的为民情怀如此真挚?什么原因让群众对他的为人为官如此认同?
与曾建相识35年的老同事、老朋友曹秋根告诉记者,曾建的母亲虽然是干部,但曾建家里生活一直非常清贫,当年上山下乡的经历,又让曾建对老百姓的困苦有着深刻的了解,曾建始终把自己看做群众的一员,始终对群众有着特殊的感情。
深入群众,所以曾建总能了解民之所需。张平记得,曾建下乡调研时,不在县里、镇里吃饭,非要到老表家里吃饭,并交上伙食费。吃饭时,曾建了解到老表春耕买不到化肥,回去后就到处跑腿、找人、磨嘴皮,最终帮助老表解决了问题。
心系群众,所以曾建总能急民之所急。在峡江县与曾建共事的陈军民记得,为了保证库区居民的出行安全,曾建几次三番来做自己的工作,最终使县里把有限的财政资金用来为库区居民修建码头。
以民为先,所以曾建总是对工作精益求精。曹秋根说,曾建在市人社局常叮嘱干部们:“我们是跟老百姓打交道的部门,如果不懂业务,解答不了老百姓的疑问,在老百姓看来就是渎职,我们每个科室就是一个窗口,如果工作不做好,就是毁党和政府的形象。”
为百姓办实事的人,百姓就会把他当亲人。
曾建在峡江工作时的同事陈志安说,曾书记调离峡江时,整理他的民情日记和工作手册,足足有60多本,每一本都记得满满的,走访了哪些村组和农户、发现了什么问题、问题的最终解决和落实情况等等,清清楚楚。
“每次我随他下乡,不管是到哪个乡镇哪个村庄,总是有村民围过来打招呼,热情地邀请去家里吃个便饭、喝杯热茶,尝尝自家新收的花生、橘子。”陈志安说。
感慨曾建与群众之间真心与真情的交流,《井冈山报》记者段江婷说:“一个人的口碑,不是口头说出来的,而是由民心堆积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