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9月12日新媒体专电(记者孟昭丽 陈弘毅 骆晓飞)中央提出,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共同为改革想招、一起为改革发力。人们在思考,如何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更多汇集民智?还应该做些什么,让公众更愿意提出合理化建议?
有哪些民意表达渠道?
从“群众信箱”,到领导热线、各部门公布的监督电话、各类网络互动平台,以及干部主动收集民情的下基层活动,近年来,各地有了越来越多供群众建言献策的渠道。
从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青海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通过热线和网络渠道共收集问题、建议和意见2730件,其中受理和办结2708件。
在福建上杭县,扎根于老百姓之中的“民情收集员”颇受欢迎。他们大多是村里德高望重的老党员、老教师,平时村里群众什么事都可以告诉他们,他们汇总后再向上一级部门反映。
青海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宋令文说,目前基层干部群众反映问题、表达意见建议、进行政策咨询的渠道是比较畅通的。
还有哪些“不愿开口”的理由?
记者采访发现,各类问政平台不仅帮助群众解决了一部分实际困难和问题,而且拓宽了密切联系群众的有效途径,成为凝聚智慧的平台。
然而,仍有一些老百姓虽然有想法要表达,但是却“不愿开口”。其中一项重要的原因,是不确定政府是否会真心倾听和对待群众建议。
一位市民反映,点开不少地方政府的“问政平台”会发现,网页设计大同小异,板块布置显得十分生硬。点开一些网页的历史记录一看,寥寥数条互动内容,还都是好几年之前的信息。要看最新更新内容?不好意思,上一条还是两年前的呢。
长期关注政务平台的福州市一位市民说,不少政务平台内容回复“时效性”偏差,“官话”偏多,“交互性”偏少,这些都影响了百姓参与的热情。
建立必要的激励机制
如果没有充分吸纳百姓意见,政府主观上“一厢情愿做的好事”,有可能脱离实际需求,老百姓并不领情。此外,一些问题的苗头,一线群众发现更及时,并且更清楚解决途径。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更需要发挥民智。
“随着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政务公开制度推进,应该说群众和基层干部反映问题、表达意见建议的渠道是比较畅通的。”青海省委党校教授马洪波说。
“但是这些问题和意见建议反映上去以后,具体如何处理,还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马洪波说,既有向上反映的渠道,又有向下反馈的制度,这些渠道和平台才是有效的,才是真正的畅通。
“百姓提出的建议和意见,是否采纳应有解释,这样做的效果就如同‘千金买骨’一样,能够吸引更多民智。”福建社会法学学会会长汤黎虹说。
此外,汤黎虹认为,党员干部不仅要“听民声”,还要出台为老百姓“解难题”的实招,这样才能更好凝聚民心、集聚民智、激活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