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附中创新远程教学模式 让优质教育资源惠及贫困学生

来源:新华网
2014-08-27 10:17:42

  

人大附中创新远程教学模式 让优质教育资源惠及贫困学生

  人大附中刘彭芝校长、友成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汤敏、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等专家和受表彰教师合影。

  25日,由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联盟主办,多地地方教委及学校协办的“双师教学项目2013—2014学年总结会暨中小学1+1慕课教育项目培训会(中央财政支持社会组织示范项目2014)”在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举行。

  全国8个省市自治区的39所乡村学校110名基层一线教师参加了活动并将在人大附中进行为期4天的培训与研讨,还有远程的77所乡村学校一线教师,通过收看视频直播方式的方式参与培训。

  国务院参事、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刘彭芝,国务院参事、友成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汤敏,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副局长刘振国等领导受邀出席本次会议。

  刘彭芝对双师教学的重要意义和一年来探索的经验进行了深入的阐述。“1+1慕课是通过远程教育方式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也能享受到教育发达地区的优质教育资源。”刘彭芝表示,双师教学项目旨在促进教育均衡的公益性和创新性。

  自2013年8月项目启动以来,利用网络把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的优质课程同步直播到广西、重庆、内蒙古、河北、北京延庆县等省市区的13所实验学校。该教学模式由人大附中教师远程主讲,课程结束后当地老师再根据本班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助教学。经过一年的探索与试验,项目所在实验学校成果显著,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及学生的学业成绩上,均有较大提升。2014年,双师教学项目计划推广至全国18个省市的一百三十多所乡村学校,惠及更多贫困地区学校教师和学生,使各地学校共享优质的教育资源,进一步探索城市优质资源补充乡村的可能性。

  会议上,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培训处处长陈武对双师教学项目在促进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的探索上,给予高度评价。国务院参事、友成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汤敏也介绍了友成常青义教的发展及双师教学的历程。

  汤敏表示友成基金会倡导新公益理念,创建的“常青义教”以退休教师志愿者为主体,搭建了城乡资源流通平台,使乡村与城市共享优秀教育资源,覆盖全国7省16县,招募志愿者2000多人,受益师生10多万人,未来将致力于利用信息技术研发更多创新型教育扶贫项目。

  “友成基金会是一个扶贫基金会,我们关注贫困地区,我们第一次参与教育项目,目的在于为解决教育公平,希望把先进的这些理念率先运用到贫困地区去,开展“贫困地区优先”实验,并且实现跨界合作。”汤敏说。

  来自内蒙古和林格尔县第二中学校长李凯表示感谢人大附中能将这样好的资源与贫困地区的乡村学校共享,并希望双师教学这种创新的远程教学模式能够尽快扩展到更多科目、更多年级,从而惠及更多的师生,使“教育公平”的梦想逐步成真。

  多年来,人大附中为推动教育均衡进行大胆尝试,以多种形式开展帮扶活动,积极探索帮扶模式,从培训卓越校长的试验田,上海市普教系统名校长名师培养工程,刘彭芝卓越校长培养基地,北京市普教系统先锋校长培养基地,到培训骨干教师的国培计划---中小学骨干教师研修项目,再到辐射全国32个省市自治区4200多所加盟学校,70多万名师生直接受益的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联盟网络平台,人大附中优质资源的辐射效应已初具规模。经过10多年探索,人大附中为北京教育新地图的构建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帮扶人大附中分校等北京市学校11所。

  “一个学校的生命没有大小之分,小生命蕴含在校园内,大生命体现在整个教育事业中。”刘彭芝表示,办好人大附中是一种引领,帮扶薄弱学校是一种担当,引领和担当才是人大附中工作的一体两翼,我们将继续延着这条路走下去,希望更多的孩子能享受优质资源,更多老师成为优秀教师,更多的校长成为优秀的校长,更多的学校成为人们满意的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