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华北“七下八上”降雨为何偏少

来源:气象局网站
2014-08-27 08:29:41

  8月23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处暑。这个节气的到来意味着暑热天气即将结束。尽管每年七月下旬至八月上旬,是华北地区一年中降雨最多的时段,被视为传统意义上的华北雨季或华北主汛期,俗称“七下八上”,但是刚刚过去的“七下八上”让不少人困惑。特别是生活在北京的不少市民纷纷感叹,“这个夏天都没下几场像样的雨”,“这个‘七下八上’太名不副实”;也有市民问,“七下八上”的规律是否已经改变?什么原因导致今年的“七下八上”让人“七上八下”?

  北京降雨量10年来同期最少

  华北今年“七下八上”的降雨情况到底如何?

  以北京为例,北京市气候中心的气候监测数据显示,今年7月21日至8月10日期间,累计降雨量为41.4毫米,较往年同期偏少近7成,为近10年以来最少。

  “往年北京在此期间平均降雨量可达124.9毫米,且多为突发降雨,局地强度大,但今年降雨异常偏少,大强度的暴雨少之又少,情况较为异常。”北京市气候中心副主任王冀说。

  事实上,今年6月1日至8月18日,北京地区降水量仅有219.3毫米,比近10年同期平均降水量偏少3成以上。

  不只是在北京,今年整个华北地区的雨季表现得并不明显。据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监测数据显示,在“七下八上”期间,华北地区累计降雨量为63.8毫米,较常年平均偏少33.4%。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监测室主任李清泉说:“北京、天津、河北大部及山西北部地区降水均较常年偏少2成至5成。其中,京津地区、河北中部及东部地区偏少5成至8成,华北全区今年仅山西西南部地区降水较常年偏多2成至5成。”

  “这种情况并不鲜见,历史上也出现过。”李清泉表示,从国家气候中心的历史资料图上看,上述地区在1965年、1968年和2008年等年份均出现过类似情况。

  受降水偏少影响,北方不少地区出现气象干旱。

  副高“跑偏”季风偏弱导致降水偏少

  “七下八上”之所以能成为华北地区的降雨集中期,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及对流运动密不可分。

  “常年五月下旬,东亚夏季风自南海季风暴发开始,随着时间推移和副热带高压北跳,一路北进,在‘七下八上’时到达华北地区。”李清泉解释道,“副热带高压西南侧的西南气流或偏东气流把洋面上的水汽源源不断地向北输送,为华北地区提供充足的水汽条件,这股暖湿气流一旦与南下的冷空气相遇,容易产生强降雨、持续性降雨。”

  王冀分析道:“整体看来,今年这一时期的副热带高压位置偏东、偏南,没有大范围影响到华北地区,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水汽向华北地区输送,导致这一带始终没有满足形成大型降雨的条件。”

  据李清泉分析,“七下八上”期间,华北地区的对流层中高层受到弱脊控制,垂直运动以下沉为主,冷空气活动也较弱,这非常不利于降水产生;另一方面,今年的东亚夏季风阶段性偏弱,受其影响,在对流层低层,从南海及西北太平洋上输送至我国华北地区的水汽异常偏弱,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今年华北“七下八上”降水偏少。

  根据历史资料,“七下八上”是北京全年降雨的集中期。“不过,就气候而言,降雨量出现年际变化很正常。”王冀表示,“例如去年整个汛期的降水就主要集中在七月上旬,而非‘七下八上’时段。”

  近期东部降水“南多北少”与厄尔尼诺有关

  今年6月17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丁一汇等科学家在中国气象局举办的“直击天气”活动中一致表示,基本肯定今年是厄尔尼诺年,但具体强度有待预测。

  厄尔尼诺是热带太平洋中东海域海水温度异常升高进而引发全球气候异常的一种现象。在通常情况下,厄尔尼诺带来的气候异常会影响我国整体降水格局。

  今年“七下八上”期间华北降雨量异常偏少,有网友怀疑,厄尔尼诺可能是“始作俑者”。对此,王冀坦言,近期我国东部降水呈现出“南多北少”的特征,与厄尔尼诺状态确实有一定关联。“厄尔尼诺发生的时候,往往会导致我国华北出现高温、干旱,从今年来看,‘七下八上’期间华北气温偏高、降水减少,在现象上与厄尔尼诺是相对应的。”

  热带太平洋的状况对全球气候至关重要,它相当于一个控制大气运动的巨大热源和水汽源。“热带太平洋进入厄尔尼诺状态,海温偏高,进而影响中高纬度环流。我国华北地区‘七下八上’期间本应受到副热带高压控制,但今年受大陆高压的控制更为明显,以往的气温、降水特点,在今年都发生了改变。”王冀说。

  王冀同时强调,厄尔尼诺仅是影响华北地区降水偏少的因素之一,绝非唯一因素。“影响降水异常的因素很复杂,副热带高压、季风强弱等都在同时作用于天气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