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郊有了村级孵化器

作者:李荣 来源:新华网
2014-08-26 08:16:36

  新华网上海8月26日电(记者李荣)“第一次给村里老农说起孵化器,他们瞪大眼睛问,这是孵什么蛋的机器。”沪郊奉贤南桥镇光明村的村委会主任何伟笑着对记者说。

  如今,老农们明白了。不过他们说:“当时也没错,这的确能‘孵蛋’,孵的是‘金蛋’。”孵化器里孵出的企业,已经帮上了村民们的忙。

  光明村以前是沪郊出了名的“黄桃之乡”,如今因为处于建设中的上海最大新城之一“南桥新城”范围内,城市化的步子加快了。新城里的“新村”该怎么走?拿着村集体资产交给别人去“理财”是一条路,但不放心;引进现成的企业,与村集体的“融合”发展有距离;干脆用自己的“土壤”去“种”企业,建立沪郊首个创新创业“孵化器”。

  “村级孵化器,就要有村的味儿。”光明村科创基地的老顾问姚香帆说。与中心城区“高大上”的孵化器不同,村一级的定位,要与村集体经济“接通”,与村的创业就业人口“接通”。城里的孵化器,大学生创业的多;村里的孵化器,“热烈欢迎”中职生来创业。何伟指着孵化基地底楼的一间大屋子说,这是进入孵化器的第一个项目,就是一群中职生的创业项目,建一个小型电商平台,做自己生意的同时,也帮着村里让有机农产品“触一次网”,卖出了品牌,闯出了市场。

  “村集体建立村级孵化器,至少在城市郊区是可复制可推广的。”南桥镇副镇长张英说。孵化器其实是一个“平台经济”,又是一个服务经济。记者实地看了一下,光明村的孵化器“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有创业导师和创业辅导员、联络员,提供各种层次的服务,有“苗圃期”、孵化期内的免费共享服务,包括办公、会议场地的使用;也有会计、记账等低成本的代理服务和居住、食堂等生活服务。等企业成长之后,有依托第三方的增值服务。

  已入驻1年多的聚仁公司的老总叶信坦率地说,当初不太相信“一个村能搞成功高精尖的孵化器”,只“伸了一个脚”过来试探试探。4个月一过,觉得“靠谱”,把研发、销售等环节全“移”过来了。他从事电力自动化设备制造,精通信息技术,有自己的网络销售平台,与村里的老企业“一抱团”,做到了成功“接通”。

  “孵化器‘种’出来的企业,就是不一样。它们在这里根扎得深,对村里有感情。”何伟说。“种”企业的效应,已让村里的老农“将错就错”地把孵化器坚持称作“孵蛋器”。短短2年多,上海首个村里的孵化器已有“在孵”科技中小微企业超100家,新增就业岗位300多个,今年到目前为止税收已超460万元,同比增长三成以上。村里已经贴出了第二届青年创业大赛的海报,“这是为孵化器去选种。”村干部还是喜欢用农家的话来打比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