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构建梅氏表演体系添砖加瓦——访京剧名家孙萍

作者:海洋 来源:新华网
2014-08-21 10:31:06

  新华网北京8月21日电(记者海洋)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家孙萍日前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京剧比之杂技、武术等其他传统文化艺术,在文化对外输出方面具有优势。而她带领团队探索出的将京剧唱词和京剧介绍等译成英文、出版成系列丛书的模式,对于构建梅氏表演体系、实现文化软实力输出都具有重要意义。

   缘起:一次演讲的尴尬

  孙萍目前兼任中国人民大学国剧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和北京外国语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她曾受国家委派,先后在匈牙利等欧洲多国从事文化交流与教学工作。

  由她任主编的《中国京剧百部经典英译》目前已成书25册,计划出版100册。讲到出版这部丛书的缘起,孙萍连用了“心疼、苦涩、无奈”等几个词来形容。

  那是上世纪90年代末,孙萍应邀在美国耶鲁大学法学院礼堂演讲。为准备讲稿,她翻遍了学校大大小小的图书馆,却没找到一本用英文介绍京剧的书,只得把演讲所需的图片和英文解释等资料托人在国内影印、再用EMS快递至美国。

  她告诉记者,当时在图书馆,看着琳琅满目的布莱希特全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却找不到一本有关京剧的书籍,她“觉得是一种耻辱”。

  世界三大表演体系即布氏体系、斯式体系,以及以梅兰芳为代表的中国京剧表演体系。

  “当时我就希望,将来能有翻译过来介绍京剧的书,在书架上有一席之地,”孙萍说。这也成了她日后编写《中国京剧百部经典英译》的原动力。

  如今,这套由北外和人大两所学校的学生翻译编写、美国夏威夷大学几位汉学家修改、校对,并由中国翻译大家许渊冲担任终校的丛书已被欧美数十所大学图书馆收录,其中包括美国乔治·布什和尼克松两家总统图书馆。

   目标:为活着的艺术服务

  已走过多个国家的孙萍认为,京剧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它所讲述的故事,能跨越文化、语言、民族和肤色,传递仁爱、真善美和世界大同等美好理念和思想,易为海内外观众所接受。

  不仅如此,孙萍认为,京剧是一种大写意的“有规律的自由节奏”,其艺术表现形式早已形成程式化套路,是高度凝练的、制式化艺术。细到一个拭泪的动作,大至将军威武出征,每一个环节都有定式和规矩。同时,这其中又允许个人创造的空间,全凭演员个人的悟性、灵气,向观众展现恰到好处、“寸到头发丝儿”的奇妙韵味。

  为更好地介绍京剧艺术,孙萍带领的团队编写的这套丛书以经典京剧为单位,兼具知识性和实用性,因为以戏来阐释梅氏表演理论是“最好的切入点”。

  孙萍介绍说,每一部书都由几部分组成。首先是导赏,会介绍整部戏的思想性、表演性和艺术性。

  比如《空城计》中,为何史载诸葛亮比周瑜年轻,却要由老生来演诸葛亮,而周瑜则由小生来演。再比如,为何诸葛亮的各段唱词要用二黄、西皮等不同唱腔来唱等。

  此外,导赏还会介绍京剧的行当安排、各行当唱腔的艺术特点、不同行当的服装服饰特点及穿戴图等。

  其后的剧本部分采用的是中英文对照的文本形式,还会附上简谱和五线谱。

  “这样一来,观众看完导赏再看剧本,就完全能明白这部戏是怎么回事了。而演员照着这本书,也能知道这部戏该如何演了,”孙萍说。

  此外,每部书还会附带介绍京剧的基础知识,如唱念做打、生旦净丑,以及不同表演流派在表演同一部戏时会如何做不同处理等。简言之,就是“内行人的经验总结,外行人的观戏指南”。

  孙萍说,这部书配有色彩鲜亮的绘画和照片,让人打开就想看,做到了“疏密有度,诠释美丽的京剧”。

  “相信到50部左右时,我们的体系已非常清晰了,能用文字把京剧程式化表演描写清楚了,”她说,“为活着的艺术服务,才是戏剧戏曲学的本意。”

   愿景:百花齐放繁花园

  据介绍,现在京剧演艺市场正逐步回暖,去年的全国少儿京剧电视大赛收视率达4亿人次,今年的全国戏曲院校京剧学生电视大赛同样火爆。

  孙萍说,作为民族之根的文化,不求再出京剧大师,只要能像“百花齐放的繁花园”一样,各种花朵芬芳美丽,就算达到传承国粹的目的了。

  除京剧演艺人才,孙萍认为,为弘扬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样需要理论与实践功底兼备的复合型人才。而她选拔、组织起的翻译团队,就是这样的复合型人才。

  孙萍也希望,不仅是京剧,其他传统文化艺术也能探索类似道路和模式,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