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警黄金部队鲁甸地震科学救援记事

作者:王林琳、吴凡、刘新 来源:新华网
2014-08-13 15:43:40

   科学“巨手”托起生的希望——武警黄金部队鲁甸地震科学救援记事

  新华网云南鲁甸8月13日电(王林琳、吴凡、刘新)在灾害救援中,科技就是效率,就是生命。鲁甸地震中,武警黄金部队充分运用高科技手段,大大提高了救援工作效率。

   设备高精尖,人才高学历

  地震发生后,武警黄金部队迅速启动应急预案,三总队十支队迅速成立救灾指挥所。56名专业救援骨干,携带高新救援装备连夜向灾区挺进。经过近10个小时400公里跋涉,他们成为首支抵达灾区的专业地质灾害应急调查队伍。

  武警黄金部队这次派出的107名救灾人员,85%是地质专业的人才,均参与过多次地质灾害应急救援培训、警地救灾联训联演,绝大多数参与过云南省及周边省市地质灾害应急救援,专业涵盖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构造地质、定向爆破、遥感测绘等多个领域。

  这次救灾,他们携带了包括四旋翼无人机、全站仪、三维激光扫描成像系统、泥石流监测预警系统、生命探测仪、裂缝检测仪等专业仪器在内的37余台(套)高新装备。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次救援中,武警部队首次使用了无人机。据武警黄金部队高级工程师李宇昕介绍,他们共携带了固定翼“单兵一号”、四旋翼、六旋翼等3种机型共5架无人机。安装在无人机上的5个微型全高清摄像头,每秒最多可拍摄72张照片,像素超过1.5亿,误差在4厘米之内。

  在救援中,“单兵一号”在海拔2600米的高度,成功“扫描”了滑坡体周边10平方公里的受灾区域,为快速确定安全区域、及时抢通生命通道、转移安置受伤群众和灾后重建提供了数据支撑。

   绘就震区首张三维地图

  武警黄金部队在救援中首次使用了三维建模技术,快速生成电子沙盘,实现了地质灾害信息第一时间三维可视化。

  这个技术集多旋翼无人机、微型倾斜摄影平台、精确定位系统及敏捷建模软件于一体,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空间信息获取技术。它能一次性获取灾害现场多角度影像信息,为自动建模提供超高分辨率的现场数据。建模完成后,自动判读灾害体,界定灾害体边界、位置,自动计算灾害量,形成立体灾情电子沙盘。

  电子沙盘上,河流、山坡、树木、草丛、电线杆、滚石等现场目标一一高清呈现。通过鼠标滑动,沙盘就能全角度、全方位“自由旋转”,灾害点的全貌、细节一览无遗。

  三维建模技术可以选择忽略移动物体,只对固定物体进行分析解译,使电子沙盘更加简洁清晰,提高发现垮塌房屋内的受灾群众的概率。工程师张勋说:“三维立体建模技术的应用不仅有效降低了官兵遂行地质灾害应急调查的劳动强度和作业风险,还大大提高了调查工作效率。”

   详实数据确保救援更有效

  8月6日,武警黄金地质灾害调查队专项课题组,成功绘制了鲁甸震区首张地质灾害排查评估地图。地图覆盖面积达95平方公里,详细标识了可能发生的次生灾害信息,为合理分配救援力量、确定救灾重点、选择救援路线和灾后重建选址提供了重要参考。

  工程师杨坤介绍,为准确及时获取相关数据,他们在信号复杂的环境中操作无人机近10小时,起降作业35次,累计航拍视频资料200余分钟。

  他们还组成10个地灾调查组,对龙头山镇龙泉、营盘、翠平等11个自然村进行了实地踏勘。从地质构造、水文条件、地层岩性、山体形态等方面入手,对可能发生的严重次生灾害进行了现场观察监控、数据记录、等级评定,收集了大量关于地质灾害类型、分布范围、规模形态等方面的资料。

  目前,武警黄金地质灾害调查队已累计探明隐患险点76个,其中滑坡20处、地裂缝39处、崩塌9处、地面塌陷6处、堰塞湖2处,及时加固4处隐形滑坡点,有效排除了安全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