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全民携手掀掉城市大气污染“黑帽子”

作者:王艳明 来源:新华网
2014-08-12 14:46:58

  新华网兰州8月12日电(记者王艳明)“太阳和月亮一个样,麻雀和乌鸦一个样,鼻孔和烟囱一个样。”这是过去污染严重时,兰州居民对天气的调侃,如今在给外地朋友介绍时,很多人会自豪地说:“我们这里不光冬暖夏凉,而且有蓝天、白云和清新的空气。”

  张榆存从小在兰州黄河边长大,今年62岁的他,提起兰州治污,马上竖起大拇指:“过去从城里看不到山,从山上看不到城,早晨不敢锻炼,出门还要戴个大口罩,现在不光锻炼的人多了,到兰州旅游的人也到处都是。”

  如他所说的,曾经的兰州,从2003年国家正式公布重点监控城市大气污染指数开始,基本都排在全国污染最重的10大城市之列,尤其是2009年污染最为严重,排在全国省会城市最后一位。

  为了治污,兰州没少下功夫。可两山夹一河地形,空气不易流动,又是西北重化工基地,面对这些不利条件,年年投入,年年治理,污染却不断反复。

  “能不能治?怎么治?”许多人失去了信心,认为“没有天帮忙,污染治不了”。2011年底,甘肃省委、省政府表示坚决打赢大气环境治理的攻坚战,还百姓一片蓝天和清新空气。

  说来容易,可做起来很难。连兰州市委书记虞海燕在上任之初,也感到信心不足:“要把不可能的事干好,确实不容易。”

  但面对300多万兰州居民的真切呼唤,办法总比困难多。

  “过去治污,措施不是没有,而是没有落实好,关键是干部没有动起来。”虞海燕介绍,当认真调研,找到治污效果不明显的主观原因,将督察制度引入治污后,干部的风气为之一变。

  治污还要准确分析原因,敢于从源头上“刮骨疗伤”。

  “兰州冬季污染加重,与燃煤供热有关,市区1000多台各级各单位燃煤供热锅炉、3家大型热电厂、近20万户居民小火炉,是最直接的污染源。”兰州市环保局局长闫子江说。

  为消灭黑烟囱,兰州用两年时间完成了原定3年燃煤锅炉“煤改气”任务。2013年底,在全国省会城市率先实现燃煤锅炉和供热锅炉排放“双清零”。

  与此同时,对3家大型热电厂为代表的用煤企业,实行了限负荷、限煤量、限煤质、限排放的“四限”措施。对城区近20万户居民小火炉,实施洁净型煤统一配送,对劣质煤炭实行24小时卡口管控,严禁流入市区。

  为了从根子上减少污染源,兰州市还对环境污染严重的13家落后产能企业进行了关闭淘汰;采暖期对城市周边200多家铸造、砖瓦等重度污染企业实行强制停产减污;启动了78家工业企业“出城入园”。

  治污靠政府、靠企业,也离不开老百姓,人人参与治污,才能形成群防群治格局。

  “我们每个网格有6名工作人员,他们每天生活在这个网格,发现小污染,可直接处置,处置不了的,可及时向有关部门上报。”兰州市七里河区敦煌路街道办事处党工委书记陈耀龙介绍说,群众发动起来了,效果大不一样。

  目前,这种网格化管理制度,已经在兰州市全面推开,全市已划分1482个网格,区域内所有企业、主次干道、背街小巷、公共场所、居民小区等全部纳入管理,治污顶层设计的“最先一公里”和具体落实的“最后一公里”有效结合了起来。

  正因为领导重视,干部行动,源头管控,全民参与,兰州成为全国空气质量改善最快的城市,摘掉了“世界上大气污染最严重城市之一”的“黑帽子”。2013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193天,2014年头7个月,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14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