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头山上的开路先锋

作者:刘新、祁军、谢析搏 来源:新华网
2014-08-12 11:08:54

  新华网云南鲁甸8月12日电(刘新、祁军、谢析搏)毒辣辣的太阳炙烤着龙头山。随着一声巨响,绝壁上突兀的巨石平稳地切落下来。随后挖掘机、装载机协同配合,挖装推运穿插展开,4米宽的路基豁然呈现。已经等候多时的救援物资运送车队,开始源源不断向前进发……

  8月9日10时30分,断通近6天的通往八宝村的道路被武警交通三支队一大队官兵成功打通。这是官兵们进入震区以来抢通的第三条生命救援通道。

  云南鲁甸地震,顷刻间将滇北山区变得满目疮痍,一条条通乡、通村道路被倾泻而下的泥石流和巨石损毁掩埋。八宝村、龙井村、翠屏村等多个村镇与外界联系的生命通道被彻底阻断。

  大批救援人员设备急待开进,大量受灾群众伤员急待搜救转移,大宗救援物资急待输送……

  风驰电掣,连夜开进。震后仅30分钟,武警交通三支队一大队60余名官兵,携带着17台套大型道路专业救援装备,从昆明火速奔赴灾区。

  武警交通三支队一大队曾参加过云南彝良、四川芦山等抢险战斗,具有丰富的专业抢通救援经验。

  “早一秒钟抢通救援通道,就能多挽回一条生命!”官兵们长途奔袭近300公里,于4日零时10分抵达鲁甸,成为首支抵达震区的专业化救援部队。

  救援官兵立即兵分两路,直插震中龙头山镇和重灾区火德红镇,一场和时间赛跑的“生命通道”抢通战在沉沉夜色中拉开帷幕。

  夜色如墨、余震不断,陡峭的山体不时有飞石坠落。在狭窄弯曲的山道上,借着车灯的亮光,官兵们驾驶挖掘机、装载机等救援装备,展开抢通战斗。

  夜战中,二中队战士陈炜被尖利的山石在手臂上划出一条近10公分的伤口,顿时鲜血淋漓。经过简单清理包扎,陈炜立即投入到战斗中。

  一块碗口大的飞石毫无征兆地砸在挖掘机操作台顶上,正在清理滑坡体的操作手寇含山,被惊出一身冷汗。稍稍定神后,他又毅然踩下油门,舞动铲斗向山石发起冲锋。

  次日晨曦中,官兵们发现,牛栏江堰塞湖就在不远处露出真容。

  “还有4个塌方点,胜利就在眼前!”已经一个昼夜没合眼的二中队中队长王建峰,强忍极度的疲劳,又带领中队官兵发起了冲锋。他一边指挥作业,一边用沙哑的嗓音鼓舞着官兵们的斗志。

  又是4个小时的鏖战,当最后一块阻断道路的巨石被挖掘机推下山崖、跌入湖水后, 5日11时,火德红镇至牛栏江堰塞湖唯一排险通道宣告贯通。连续奋战的一大队官兵,面朝截断牛栏江的堰塞体静静站立、热泪盈眶……

  而在震中龙头山镇,另一路官兵遇到了更大的困难。

  在大地的剧烈抖动中,龙头山的山体严重垮塌,大段道路被倾泻而下的泥石流彻底损毁。超过房子大的石头随处可见,不断的余震导致飞石如雨。

  通往受灾严重的乐红镇、八宝村、翠屏村、龙井村等地的道路完全中断,数千受灾群众期盼救援物资。

  5日清晨,大队官兵向位于同一面山坡的通往龙井村和八宝村的两条断通道路同时发起攻击。

  抢通最大的难关在距离龙头山镇不到5公里的一处路段,整面山坡在地震中垮塌,路基完全消失,需要在悬崖上开出一条数十米长的便道。

  根据以往实战抢险经验,官兵们决定采取“多孔少药、多点串联、微差爆破”的战法,精确设定药量和爆破方向,有效降低爆破冲击波,避免二次塌方。

  大队长陈凯旋和4名战士用悬索从十几米高的崖顶降下,在山崖中间钻孔、装药。随着一声沉闷的炮声,原本壁立的山崖上出现了一个缺口。然后,几台挖掘机轰鸣着挖开炸碎的山石,一段路基逐渐成形。

  在悬崖钻孔作业中,钻机手陈伟被山崖顶部突然坠落的一块飞石击中眉骨,紧急手术缝合8针后被强行送回营区修养,1小时后他却偷偷溜回了抢通现场。

  经过两次爆破作业,从山崖上抠出的通道全部成形,救援官兵胜利向前推进。

  9日中午,大队官兵再传捷报:震中龙头山镇通往龙井村、翠屏村、八宝村的道路全部贯通。看着一辆辆满载救灾物资的车辆快速驶入灾区,官兵们顾不上拍掉身上的尘土,紧紧相拥。

  截至目前,大队官兵共抢通道路69公里,拓宽道路9公里,清理塌方21万余方,新开辟便道2公里,排除险情61处,转移重伤员26人,疏散转移群众500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