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海之滨的厦门大学,艺术学院以其独特的文化气质和创新精神,持续书写着艺术教育的精彩篇章。2025年下半年,学院围绕社会服务、学科交叉与国际交流、校园美育三大方向深耕发力,以艺术为媒介,在教育创新与社会服务的交汇点上描绘出一幅充满生机的发展图景。
美育浸润,艺术服务彰显担当
这个秋天,学院的师生们多次奔赴福清、光泽等地,将艺术的种子播撒在乡村教育的土壤中。在“美育浸润行动”中,师生团队为乡村学校带去了精心设计的传统技艺课程,累计惠及学生300余人次。这些课程不仅让孩子们领略到传统技艺的魅力,更在他们心中种下了美的种子。
值得一提的是,学院创新推出的“艺术+乡村”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光泽县设计的文旅IP形象,既保留了地方文化特色,又注入了现代审美元素,这一创新实践让学院荣获厦门大学“帮扶工作先进集体”称号。艺术,正以其独特的方式,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学科融合,探索艺术教育新路径
11月14日,福建省影视教育座谈会在厦门大学举办,学院提出的“影视+数字技术”课程改革方案备受关注。这一方案将推动与校内计算机学院合作开发虚拟制片实验室,并获得省教育厅立项支持。这是学院在学科交叉领域迈出的坚实一步。
与此同时,学院的跨学科研究也展现出蓬勃生机。围绕“艺术与科技融合创新”设立的专项课题,支持了多个前沿方向的研究。其中,数字媒体系团队开发的“闽南古建筑VR修复系统”已进入原型测试阶段,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创新性的解决方案。
国际视野,拓展艺术教育新格局
在国际交流方面,学院正积极筹备“2025国际艺术教育论坛”,聚焦“数字时代的艺术创新”这一前沿议题。据悉,学院已与包括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在内的多所海外知名院校达成初步合作意向,计划于2026年启动联合工作坊,推动环保材料在艺术创作中的创新应用。
这些国际合作不仅拓展了师生的国际视野,更为中国艺术教育的创新发展注入了新动能。学院在国际化办学道路上的坚定步伐,正助力中国艺术教育在世界舞台上发出更强音。
文化育人,构建全面发展新生态
在校园内,一场别开生面的寝室文化节让整个校园焕发出新的活力。学生们以“'寓'见美好,'宿'说心晴”为主题,将旧衣物改造为纤维艺术墙饰,把宿舍空间打造成融合审美与生活的成长天地。这些充满创意的作品,后续将在图书馆展出并纳入校园美育资源库。
更令人欣喜的是,学生在暑期社会实践中完成的“科技赋能乡村振兴”项目已结出硕果。其中,“智慧茶园可视化系统”被漳州南靖当地企业采用,有效助力了当地茶产业发展,展现了艺术学子服务社会的担当与能力。
青年力量,培育艺术创作新生代
学院启动的“鹭岛新锐”青年艺术家驻留计划,为毕业生提供了宝贵的创作空间与导师指导。首期驻留项目聚焦实验影像与公共艺术领域,孵化出一批富有探索精神的作品,部分成果已在本地艺术机构展出。公共艺术团队为筼筜湖设计的互动装置方案,巧妙结合环境监测与光影艺术,为城市公共空间增添了新的艺术景观。
“我们将持续推动艺术与服务社会、艺术与科技创新、艺术与国际合作的深度融合。”艺术学院负责人表示,未来学院将重点建设跨学科创新中心,建立青年艺术家创业孵化基金,进一步强化“艺术服务社会”的办学特色。
从乡村美育课堂到国际艺术论坛,从寝室文化创意到乡村振兴实践,厦门大学艺术学院正以扎实的行动,书写着新时代艺术教育的新篇章。在这幅绚丽的画卷上,艺术的力量正在悄然改变着社会,温暖着人心,为建设文化自信自强的中国贡献着独特的艺术力量。
(厦门大学艺术学院李昕语)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