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回到家乡的“老中青”接力答卷

一场回到家乡的“老中青”接力答卷

来源:大众网 2025-11-12 13:42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2025年9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县域普通高中振兴行动计划》,为县中高质量发展锚定方向。县中是教育均衡的“枢纽”,更系着乡村振兴的教育根基。AI时代,智能技术如何为县中注入新活力、构建育人新范式?让我们聚焦实践,见证AI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助力县中振兴的鲜活进程。

在闽北山区,光泽县第一中学(以下简称“光泽一中”)走过了85年。这里,一位坚守了32年的老教师和一位刚踏上讲台3年的00后新教师,正进行着一场接力。

振兴县中,根基在教师,关键在传承。

他们的个人选择,映照着县中教育的困境与希望,也成为国家“县中振兴”政策的诠释。

32年的守护

1993年,林小彪从大学毕业后,做了一个在当年看来顺理成章、在今天却愈发珍贵的决定:回到家乡光泽县,成为光泽一中的一名政治老师。

三十二年的光阴,足够让一个青年鬓角染霜,也足够让一门课程在时代的浪潮中几经变迁。林小彪的课堂,从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演进到了如今的“AI黑板”。在他看来,县中发展面临两大困境:一是教学理念的“滞后”与“水土不服”,先进模式从大城市传到县域,总有时间差,且落地时难免“橘生淮南”;二是生源基础相对薄弱,学生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林小彪表示,高考,是这些山区孩子走出去最直接、最清晰的路径,但个性化的教育更不能缺。

因此,在他带了十六年班主任的生涯里,“因材施教”不是一句空话。他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多面体”,不能用成绩这一把尺子衡量。

一个班级几十人,成绩拔尖和调皮捣蛋的学生自然吸引目光,但林小彪总会提醒自己,要关注那些沉默的“中等生”。“要尽最大努力让学生感到被关注和有归属感。”他说。

关于教学,他言及需要不断创新。谈及AI,他思索良久,态度务实而开放。

他认为,智慧课堂的随机选人、PK抢答功能,为高中枯燥的学习增添了趣味;AI黑板更是他的教学助手,带来了切实的帮助。

这个自认内敛的教师,也多次被学生感动。

在一次课外活动中,班上一名学生突然给他送上一束花,紧接着,全班同学为他唱起了歌。“那一刻,”林小彪停顿了一下,仿佛再次回到当时的场景,“我深深感受到了学生的人格魅力。”这种源自生命与生命之间真诚互动的成就感和收获感,远非任何荣誉可以比拟。

没有过不去的高三和高山

00后的邱淑婷,她充满能量,语速快,笑容灿烂。大学毕业时,她和32年前的林小彪一样,选择了回到光泽,今年是她成为英语老师的第三年。

她面对的是县中英语教学典型的困境:“学生不敢去交流、不敢开口,这是最大的困难。”闭塞的环境,让语言失去了它作为交流工具的核心属性。

这道难题怎么解?她坚持全英文教学,在课堂上多提问基础薄弱的学生,从最简单的问题开始,帮他们重建自信。

她记得那个让她印象深刻的女生。“喊她回答问题时,她脸憋得通红、手都在发抖。”邱淑婷没有放弃,而是经常与她交流,及时地引导。

三年时光倏忽而过,到了高三,那个曾经发抖的女生,英语成绩进步显著,并且能经常主动举手了。“这种改变,非常珍贵且难得。”邱淑婷说,在她看来,这比任何分数都更有价值。

她的课堂,除了语法和单词,还融入了许多正能量的价值观,她告诉那些被高三压力笼罩的孩子们:“没有过不去的高三和高山。”

课堂之外,她也使用科技工具来辅助教学。她欣喜地谈到“星火智能批阅机”,它不仅能快速批改作业、留痕打印,更能分析学情,自动生成讲评讲义,“确实帮了她大忙”。工具的助力,让她能将更多精力投入到与学生的互动中。

科技对于这位年轻教师而言,是天然的盟友。

用“土”办法“看”住学生

今年,是光泽一中建校85周年,也是张传国校长来到这里的第一年。此前,他在光泽县第二中学待了28年。

“县中的学生家长更多关注的是分数,但对于学生的学习习惯、自主学习能力、课后生活等关注较少。”张传国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直接导致了学生“知识体系不健全”和“综合素养较差”。加之互联网的影响,许多学生对“读书的意义”产生了迷茫。

有差距,就要弥补。这位新任校长采取了看似“土”却务实的办法——“看”住学生。“这是一个土办法,但也是最有效的办法。”他强调,“看住不代表把学生关起来,而是尽最大可能督促学生自主学习,保证他们学习的时间和效率。”

今年国庆期间,他要求老师间歇性推送作业,学生在学生机上完成提交,以此保证假期学习的连贯性。

同时,他拥有前瞻的“新眼光”。

他坚信,在当下的教学环境中,“科技和AI是必须融入教学的”。对教师,这是模式创新;对学生,这是科学素养的底线——“至少要做到了解,才能在未来有应对的策略。”

他期待智慧课堂能给教学带来不一样的改变,为学校教育装上新的引擎。

下一场山海

教育的成果,最终要体现在学生身上。

高三(一)班的黄逸锴和林沐晗,曾是同桌,性格迥异。黄逸锴内敛,话语简短却有力。在略显沉闷的备考生活里,智慧课堂的PK抢答功能成了难得的调味剂。

“有时候老师一开那个功能,全班都精神了,”他嘴角有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为了抢到答题权,你得全身贯注,感觉不像是在考试,更像是在……闯关。”这种互动方式,为他高压的学习提供了小小的泄压阀。

他的梦想是考上福州大学或厦门大学,最终回到家乡建设光泽。这份选择,仿佛是林小彪老师故事的轮回。

而外向的林沐晗,说话条理清晰,展现出非典型文科生的气质。她想去长三角地区读师范专业,她用了一个比喻:“读书就像拿着一张车票,有人是站票、有人是硬座、硬卧、软卧......但不管怎么样,都要有这张车票上车才可以。”

对她而言,读书的意义,是拿到通往更广阔世界的通行证。

没有终点的接力

张传国的务实与前瞻,林小彪的坚守与深思,邱淑婷的活力与创新,以及黄逸锴、林沐晗对未来的不同憧憬,共同勾勒出光泽一中,乃至中国无数县域中学的立体图景。

这里既有因历史、地理因素造成的现实困境,也有一代代教育者“回去”与“守住”的初心。

国家的“县中振兴”政策,正是在宏观层面为这场艰难的跋涉提供支持。而真正的振兴,最终发生在每一间教室里,发生在一位老教师对“多面体”学生的关注里,发生在一个新老师帮学生建立起开口说英语的勇气的瞬间。

这场跨越了时间长河的讲台接力,关乎知识,更关乎人的成长。

它无声,却有力地在闽北的青山绿水间回响,托举着一代又一代的孩子,拿到他们的人生车票,驶向各自的远方。

而家乡,就在这接力中,被赋予新的希望。

采访手记

“孩子们都去大城市工作了,县城都没什么年轻人了。”在去往光泽县的汽车上,笔者在闲谈间听到。

车窗外,是闽北连绵不绝的群山,路途中的一场暴雨让山色更加空蒙。一路火车、汽车的辗转,像是某种隐喻:通向这里的路,并不容易。

虽远必达;虽难必成。

对于县中来说,教室不够、师资短缺、生源流失......县中振兴行动,正是基于现实的多方面补齐。

在光泽一中的采访过程中,最令人动容的是两个高三学生——黄逸锴想学成归来建设家乡,林沐晗想拿着读书这张“车票”去看世界。他们一个想“留下”,一个想“走出去”,这恰恰构成了县域未来最真实、也最完整的图景。

县城的确在流失年轻人。但在这里,在这所学校的讲台上,同样看见了最坚定的“归来者”。

未来,这里会更好。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黄凌睿】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