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师徒的“双向奔赴”

技术师徒的“双向奔赴”

来源:半岛网 2025-11-11 16:24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师徒传承,传的是手艺;双向奔赴,赴的是初心!”在河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2025年度“优秀结对师徒”表彰现场,许昌卷烟厂的师徒于连群与李战超并肩登台,共同接过那份沉甸甸的荣誉。这对“经验派”大师与“进取派”新锐的完美搭档,以弘扬传承工匠精神、工匠文化和技能技艺为初心,用出色的业绩诠释了“传帮带”的深刻内涵,实现了技术师徒的“双向奔赴”。

良师如灯 匠心引路

今年55岁的于连群,是河南中烟许昌卷烟厂卷包车间资深技术骨干,30多年深耕包装设备操作与维修领域,手握高级技师、全国烟草技术能手、中原大工匠多项荣誉,练就“听声辨故障、摸机知症结”的硬本领,是同事眼中公认的“设备神医”。而青年操作工李战超,自2017年入职以来,始终怀揣着对技术的热忱与成长的渴望,骨子里那股不服输、肯钻研的韧劲,让于连群一眼相中,主动揽下了带徒重任。

结对之初,于连群便“量身定做”为徒弟制定了阶梯式成长计划:从基础操作规范到设备原理拆解,从常见故障排查到创新技术应用,每一步都规划得清晰明了。车间设备旁,他手把手教学,指尖划过精密零件,耐心讲解机械原理与拆装窍门;深夜劳模室里,师徒二人围坐桌前,师傅用真实案例破解理论难点,徒弟捧着笔记本专注记录,在面对面答疑解惑中,迅速吃透技术原理。

图为于连群为李战超讲解设备原理

“技术不是私藏的绝活,而是需要代代相传的火种!” 于连群不仅积极借助“云课堂”针对设备问题随时随地对徒弟进行专项指导,更是在各项创新项目中,给年轻人更多学习锻炼的机会,那份30多年打磨出的工匠之心、工匠之技,始终是他传承技艺的精神坐标。

生活中,于连群更是徒弟的“暖心引路人”。李战超刚定岗高速设备操作工岗位时,因不适应突然加快的生产节奏而自我怀疑。于连群敏锐的察觉到他的情绪波动,下班后主动为战超“开小灶”,耐心讲解设备原理与操作技巧,还分享自己当年的“趣事”:“我刚参加工作时,面对进口设备连说明书都看不懂,设备一停机就急得直冒汗,也是一点点学、一次次练才摸透门道……”师傅的鼓励如春风化雨,让李战超重拾信心,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与工作中。

徒弟如竹 勤练硬功

“我要成为像师傅那样的技术能手!”这是李战超拜师时立下的铮铮誓言,更是他日复一日的行动指南。自结对以来,他始终以师傅为榜样,怀揣着对技术的赤诚,在技能提升的道路上步履不停,骨子里的不服输与肯钻研,让他面对难题总能迎难而上。

图为于连群和李战超协同维修中速设备

为尽快掌握核心技术,李战超把车间当成了“第二个家”。别人下班时,他还在设备旁对着图纸琢磨机构的联动逻辑;班中休息的间隙,他主动利用停运机台演练故障排查流程,反复练习拆卸安装。于连群那本泛黄卷边的维修笔记,更是被他视若珍宝,上面密密麻麻的故障案例、维修思路,他不仅逐字逐句烂熟于心,更反复揣摩师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师傅的笔记就像一本‘武功秘籍’,每一个字都藏着门道。”李战超如是说。

在师父的指导下,李战超制定了清晰的成长路径:第一步熟练掌握高速设备基础操作与日常维护,第二步攻克常见故障排查与维修,第三步深耕技术革新与设备改造。为提升理论水平,他利用业余时间参加烟机设备维修专业培训、钻研专业书籍;为积累实操经验,他在设备调试改造时主动配合修理工完成故障排查与维修,生产运行时设备的一丝异响、一点震动,他必须追根溯源、一查到底。

2023年,李战超报名参加河南中烟创新工作室联盟技能竞赛。备赛期间,于连群全程陪伴指导,从理论知识梳理到实操技能训练逐一把关。实操演练时,李战超因速度达不到要求倍感焦虑,甚至想放弃。于连群拍着他的肩膀安慰:“慢慢来!竞赛比的不仅是技术,更是心态和细节。你静下心把操作流程再梳理一遍,把每个步骤时间分配好,熟能生巧!”在师傅的鼓励下,李战超每天反复练习数十遍,手指磨出厚茧也不叫苦,最终将设备实操练的炉火纯青。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这次比赛中,他一举斩获卷接包专业团队第二名、个人第三名的好成绩。此后,他乘势而上,接连参加多个行业内烟机设备操作维修技能赛事,均表现亮眼,收获“河南省技术能手”“公司技术能手”等诸多荣誉。短短一年间,李战超在师傅的指导下迅速取得操作技师、维修技师资格证书,成为车间年轻的“双技师”。

师徒同心 聚力前行

师徒结对是技能传承,更是并肩攻坚的战友同行。自结对以来,二人以保障生产连续运行、提高生产效率为核心,在日常工作中同心协力,不仅攻克了诸多设备难题,更成为默契十足的“技术搭子”,经常在工作中碰撞出新的“火花”。

图为于连群和李战超共同攻克高速设备技术难题

在一次生产中,李战超所在的包装机突发烟包输送卡顿,被迫减速运行,于连群火速驰援,当场定位传动齿形带受力不均与传感器偏差的症结,通过数据分析、验证判断、优化参数,二人分工协作,高度配合连续奋战2小时,成功让设备恢复高速运行,保障了生产不受影响。高速包装机作为车间生产的“高速列车”,运行强度大、精密性高,任何微小故障都可能严重影响生产效率。为了防患于未然,师徒二人创新推出“经验+数据”双轨维保模式:于连群凭借深厚的维修功底,通过“听、摸、看、查”就能精准捕捉设备的细微异常;李战超则发挥青年人优势,运用数字化手段分析设备运行参数,提前预判潜在隐患,让故障排查从“事后抢修”转向“事前预防”。

为提高设备生产效率,师徒二人将故障处理经验整理汇总,编制《高速包装机常见故障排查手册》在车间共享,带动团队形成“遇事共商、难题共解”的良好氛围。日常工作中,师徒二人始终保持着“发现问题-钻研攻关-总结提升”的闭环思维,边实践边创新,让技术革新贯穿生产全程,共同取得厂级创新成果一等奖,授权实用新型专利2项,发表论文4篇。

如今,“老经验”插上了“新技术”的翅膀,于连群在徒弟带动下熟练掌握数字化技术,李战超也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双技师骨干。师徒二人的携手攻坚,让所在团队设备故障处理效率进一步提升,设备生产稳定性显著增强,生产物耗同比降低,高素质专业化技能人才储备更加坚实。

从“设备医生”到“技术新锐”,从“匠心传承”到“创新突破”,于连群与李战超的技术师徒故事,是新时代产业工人成长的生动缩影。在许昌卷烟厂这片沃土上,正是有许多这样的师徒搭档,以匠心传薪火,以实干促成长,携手同行,双向奔赴,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刘彤彤、王弥霄)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黄凌睿】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