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10月26日电—10月26日,浙江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项目组来到义乌市,围绕“义味糖”红糖全产业链创业计划开展实地调研。该团队立足高校专业优势,旨在将科研创新融入传统红糖产业,在竞逐“挑战杯”赛事的同时服务乡村振兴,将高校科技与地方特色产业发展紧密结合。
背景:红糖产业融合创新意义重大
义乌素有“中国红糖之乡”美誉,红糖酿造历史悠久,义亭镇等地种蔗榨糖已有400多年,是当地传统农业“三宝”之一。红糖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红糖产业也是众多农户的重要收入来源。近年来,义乌市连续举办红糖文化节等活动,以“政府搭台、百姓唱戏”提升红糖知名度和农民收益,使红糖成为连接城乡、传承文化的特色载体。2024年,义亭镇凭借红糖产业入选农业农村部“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全镇糖蔗种植面积达5000余亩,约占义乌全市种植面积的80%,年产红糖约4000吨。红糖全产业链正迎来政策扶持和数字化机遇,当地正计划引入甘蔗新品种、推广机械化种植与加工工艺升级,加快传统红糖产业现代化振兴。
在此背景下,“义味糖”红糖全产业链创业计划应运而生。这一由大学生发起的项目聚焦红糖产业的提档升级,以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赋能传统产业链。从上游原料种植到中游古法熬制改良,再到下游营养配方研发、专利包装应用、数字营销和文创IP打造,团队力图全链条发力。据项目计划书介绍,团队定位于一家融合“传统工艺+科技创新+文化创意”的综合型创业企业:上游改良甘蔗品种与种植方式,提高原料品质;中游优化熬糖工艺、研发新配方,建立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下游打造自主品牌“义味糖”,采用专利包装和创意设计提升产品附加值,通过电商和直播将红糖及其衍生品销往全国。团队表示,他们既是红糖生产者,也是红糖文化的传播者和乡村振兴的实践者,项目愿景是“让古法红糖焕发新生机,让甜蜜产业惠及新农人”。这一理念契合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旨在探索传统产业融入现代市场、实现共富的新路径。
实地调研:走访老街市场与田间地头
调研当天,团队先后来到佛堂古镇老街、义乌小商品市场旧址和义亭镇先田村
红糖加工基地等地,深入了解红糖产业的历史、人文与现状。佛堂老街上商铺林立、古色古香,曾是义乌商贸重镇。团队在老街的红糖文化艺术馆参观了古法红糖制作工序的模型和陈列,直观了解红糖从榨汁、熬制到成型的传统工艺流程和演变历史。老街浓厚的文化氛围和传承百年的制糖技艺令队员们印象深刻,他们深切体会到非遗传承人的匠心坚守,以及义乌民间流传的“鸡毛换糖”故事所蕴含的勤勉创业精神。随后在义乌小商品市场旧址,队员们重温了义乌马路市场白手起家的创业历程。旧址陈列馆内多媒体再现了上世纪“地摊市场”发展为国际商贸城的历史,展示了义乌人民敢为人先、点石成金的改革创新精神。“鸡毛换糖”的传奇正是义乌从农村走向市场的缩影,激励着当代青年勇于开拓创新。
项目部分队员合影
下午,团队驱车来到红糖主产区义亭镇的先田村塘厂红糖加工基地及周边甘蔗种植田。这里是义乌传统红糖的重要产地之一,广袤的蔗田连片分布,郁郁葱葱的甘蔗随风摇曳,展现出充沛的乡土生机。“看到这么大片的甘蔗地,我们真切感受到红糖产业扎根乡村的深厚基础。”队员们表示。当地种植户介绍,义亭镇地处平原河谷地带,水源充足、光照充沛,非常适合甘蔗生长。此外,多年形成的红糖产业习俗和经验也让这里有着其他地区难以比拟的优势。在田间地头,团队成员与蔗农进行交流,详细询问甘蔗种植周期、收成产量及收购价格等情况,了解农户在种植和销售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当听说团队的创业计划旨在改良品种、稳定收购价格、提高红糖附加值时,不少蔗农露出了期待的笑容。
现场见闻:探访红糖制作一线
走进先田村塘厂的红糖作坊,机器的轰鸣声映入耳帘,只见自动化的红糖包装机设备在生产线上有序运转:传送带将一包包红糖产品送入包装机,瞬间完成封膜、贴标等工序。传统作坊式的生产场景在这里正逐步被现代化设备取代。据基地负责人介绍,他们近年来引进了小型红糖定量包装机和封装流水线,大大提高了包装效率,也保证了产品卫生和质量统一。“以前全靠人工灌装、手工封口,不仅慢,还容易受潮结块,现在机器包装既省力又干净。”团队成员在现场仔细观摩设备运作,询问机器性能和产能情况,学习红糖自动包装的流程和技术要点。他们意识到,包装环节的升级对于红糖产品走向大市场至关重要:标准化、精美化的包装不仅延长了红糖保质期,也提升了产品形象和附加值。
红糖包装机设备
在红糖制作车间的另一侧,团队目睹了传统熬糖工艺与初加工流程。新鲜砍收的甘蔗首先被送入压榨机碾压出蔗汁,流经滤网粗滤后汇入沉淀池静置。只见沉淀池中浅褐色的甘蔗原汁静静地沉淀,表面漂浮着一层泡沫和蔗渣。不久,师傅把澄清后的蔗汁舀入巨大的铁锅开始熬制。在炉灶上方,依次排开,蔗汁经多口铁锅逐步浓缩,锅里腾起缕缕白色蒸汽。师傅一边添柴控火、一边不停搅动糖液,不同锅间轮换熬煮,直至糖浆变得稠厚。熬好的糖浆倒入木质的冷却槽中,自然冷凝形成红糖块。团队成员围在师傅身旁观看,他用木制刮板来回翻动尚未凝固的糖液,使其均匀冷却。一时间,车间里弥漫着红糖特有的香甜气息。经过过滤、沉淀和古法熬炼,每一滴甘蔗汁都蜕变为晶莹松软的红糖。队员们深刻感受到传统手工技艺的独特魅力,也意识到传统工艺在卫生、效率上的不足之处:有的家庭作坊式糖厂仍存在未及时清洗原料、工人操作不规范等问题,难以完全符合现代食品生产标准。这些痛点正是团队希望用科技手段去改进的方向。
七口连环锅
走出熬糖作坊,映入眼帘的是一派田园风光:广阔的义亭镇甘蔗田绿浪起伏,远处村落与田野相互映衬,勾勒出江南乡村的秀美画卷。义乌江水蜿蜒流过,为蔗田提供了滋养。一位当地红糖厂负责人告诉团队:“义亭镇的糖蔗产量占全义乌八成以上,这片土地养育了义乌的甜蜜事业。”良好的地理条件与厚重的红糖文化相融合,使义乌红糖具备了得天独厚的产业基础和品牌优势。团队成员一边眺望远处忙碌收割的农人,一边讨论着义乌红糖的未来图景:通过科学种植与精深加工,这片传统蔗田有望迸发更大的活力,走出乡野、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义亭镇甘蔗田远景
调研过程中,团队还关注了市场销售端的情况。在佛堂镇和义乌城区,他们走访了多家销售红糖及衍生产品的店铺、摊位,发现目前义乌红糖市场上既有传统手工红糖块、红糖麻花等本地老字号产品,也出现了经过现代包装的袋装红糖粉、小袋红糖姜茶等创新产品。然而总体来看,义乌红糖的品牌化程度仍有提升空间,一些散装售卖的红糖包装简陋、缺乏统一标识,难以吸引年轻消费者。有店家坦言,由于不少红糖厂家还是家庭作坊式生产,缺乏质量认证,产品进不了大超市。“名气响亮,但标准不一”,这是义乌红糖当前面临的市场尴尬局面之一。不过,政府和企业已经在行动:例如义乌市近年建立红糖产业协会,推动制定红糖生产标准,提高品质管控;每年红糖文化旅游嘉年华期间,义亭镇都会发布红糖产业导览和伴手礼新品,努力打造区域公用品牌。团队成员通过市场走访,发现消费者对红糖的认知在逐步提升,尤其注重产品包装卫生、口感创新和文化内涵。这进一步坚定了他们在创业计划中加强品牌包装设计、开发功能红糖新品的思路。
青春担当:大学生投身振兴实践
项目组成员与糖厂负责人座谈交流
在此次调研中,浙师大“义味糖”团队展现出扎实的专业素养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们当中有的负责食品配方改良,有的专攻包装材料研发,还有的擅长市场营销,每个人都充分发挥所学专业特长。调研期间,团队成员不怕辛劳,深入田间地头和村企车间,与一线蔗农和红糖厂商座谈交流。在先田村的一户农家,小分队与两位种蔗大户围坐品尝红糖茶,详细了解蔗农从种植到售卖的全流程;在塘厂红糖基地的办公室,队员们与企业负责人展开头脑风暴,探讨如何通过标准化生产和数字营销拓展销路。面对大学生的提问,不少村民和厂主积极建言,气氛热烈融洽。团队指导老师表示:“这样的实地调研对学生是生动一课。在服务乡村的同时,他们自己也收获了成长。”
项目组成员与村民互动
经过调研,大学生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红糖产业蕴藏的社会价值和创新空间。项目负责人介绍,根据创业计划的测算,通过订单农业、利润返还等模式,项目有望直接带动当地上千户蔗农增收。“第一年我们计划合作100户以上蔗农,户均年增收约5000元;到第三年带动1000户农户,户均增收可达2万元”。这些实打实的增收数据意味着将有数千万元新收入流入农村,为共同富裕作出贡献。团队成员罗同学感慨道:“原来一块红糖也能连接起农村和城市、传统和现代。我们既要让老手艺有市场价值,也要让农民兄弟分享全产业链的收益。”在他们看来,青年学子投身乡土、科技赋能农业,是时代赋予的使命,也是自身锻炼成长的机会。一位队员在日记中写道:“义乌‘鸡毛换糖’的精神激励着我们,要敢想敢干、脚踏实地,把论文写在乡野大地上。”
调研收获与展望
此次义乌之行令“义味糖”团队获益匪浅。他们既看到了传统红糖产业的深厚底蕴和独特优势,也直面了制约产业发展的痛点和瓶颈。正如团队总结所言:红糖产业要走得更远,既需传承匠心,更需创新赋能。通过调研,团队在商业计划中找到了更多结合点——例如引入自动化设备提升生产效率、用新型包装技术延长红糖保鲜期、开发红糖姜茶等新品迎合年轻市场、打造“红糖+文化”旅游体验拓展销路等。一系列思路正在完善细化中。
调研结束后,团队表示将迅速整理成果、优化创业计划书,为即将到来的“挑战杯”比赛做最后冲刺。他们计划与义亭镇政府和当地红糖企业进一步对接合作。据悉,义亭镇正将分散的红糖厂串点成线,打造红糖产业共富示范带,并积极与科研院所合作,引进良种、机械和新工艺,加快全产业链升级。这与团队的创业理念不谋而合。校方也表示,将持续支持大学生团队深化与地方的产学研合作,为项目落地提供指导帮助。展望未来,这支青春创业团队信心满满:“我们相信,通过全产业链的系统创新,一定能让古法红糖焕发新生机,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为乡村振兴探索出一条可行之路!”团队的铿锵誓言,正是当代青年实践报国、担当时代使命的生动写照。
(撰稿人:浙江师范大学龚睿阳,罗欣悦,金果昔)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