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11月2日, 以“智引未来,绿行通途”为主题的第三届智能轨道、交通与运输工程国际会议(ICSTTE 2025)在福建平潭召开。本次会议深度呼应“交通强国”与“数字中国”国家战略,汇聚了来自全球十余个国家、超过120家顶尖高校、科研机构与行业领军企业的两百余名专家学者,共同推动智能交通从“单点技术突破”迈向“系统级协同”,为构建下一代自主可控的智慧交通体系擘画了清晰的技术路径与产业共识。
大会开幕式上,大会主席、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福建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学院院长陈德旺教授在致辞中深刻指出:“我们正站在交通系统重构的关键节点。未来的交通将是一个能够自我感知、协同决策的智慧生命体。实现这一愿景,必须依靠全球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共同解答‘交通强国’建设的时代命题。”
会议期间,五场主旨报告构成了会议的核心环节,分别从国家战略、基础理论、重大工程、城市运营到国际前沿等层面,全景式地展现了智能交通领域的最新进展:
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林榕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系统阐述了中国智能交通发展的五阶段演进路径,从国家层面提供了顶层设计与战略思考。
北京交通大学杨立兴教授(系统科学学院院长,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分享了城轨交通节能运营的最新数学模型与优化方法,为绿色出行提供了精准的理论利器。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李平首席专家,作为中国智能高铁系统的架构师之一,首次系统性地向全球展示了从技术体系到“京张高铁”成功实践的完整创新链条。
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供电分公司段然专家代表李宇杰副总工程师,在会上深入解读了北京地铁智慧供电系统的创新实践。他通过具体案例,展示了如何通过智能技术实现供电系统的精准监控与预测性维护,为超大城市公共交通的智能化转型提供了宝贵的“北京经验”。段然专家在报告中强调:“智慧供电是保障地铁安全高效运行的‘能量心脏’,其升级改造是系统性工程,正推动着运维管理模式向数字化、精细化深刻转型。”
美国佛罗里达大学Sanjay Ranka教授(IEEE Fellow、AAAS Fellow、AAIA Fellow)通过线上参会,带来了人工智能赋能智能交通的国际前沿视角,其基于数字孪生的实时交通优化技术已在美国多个城市进行测试。
本届大会共设立了20余个前沿专题论坛,精准覆盖“智能网联汽车”至“大模型交通应用”等国家优先布局的方向。特设的产业论坛则成为技术落地的“重要桥梁”,来自中车、北京地铁等机构的企业家与技术负责人,与学者就产业化路径与挑战展开了务实讨论。
经严格评审,本届会议从257篇投稿中评选出7篇优秀论文与3篇最佳论文,研究内容覆盖燃料电池汽车能量管理、桥梁防船撞、地铁司机疲劳监测、智能汽车多模态融合等前沿方向,展现了青年学者卓越的创新潜力。同时,大会为在专题组织工作中表现突出的4个专题论坛颁发了“最佳组织奖”。
为促进前沿理论与产业实践的深度融合,会议期间主办方还专门组织了技术考察活动。与会专家学者参观了百度智能云千帆大规模创新中心,亲身体验了人工智能算力对交通智能化的核心驱动作用;沿途考察了平潭公铁大桥这一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并观摩了长江澳风车田在清洁能源规模化应用上的成就;最后在龙王头度假村的车路协同示范区,实地感受了无人驾驶技术的先进魅力,为学术交流提供了生动的现实注解。
会议闭幕式上,大会宣布2026年第四届智能轨道、交通与运输工程国际会议(ICSTTE 2026)将继续在中国举办,并正式确定以“全域交通智能体的构建与实践”为核心议题。这标志着,从平潭凝聚的行业共识,即将融入国家智能交通发展的宏观蓝图,转化为指导下一代交通系统发展的具体行动。
本次大会由福建理工大学与北京交通大学主办,中国自动化学会计算智能及其应用专业委员会、中国自动化学会平行控制与管理专业委员会、东南大学、东北大学、西南交通大学、重庆交通大学、山东建筑大学、集美大学、湖北文理学院、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CoreShare科享学术交流中心共同协办。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