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部高口碑电影点亮银幕,观众看到的是精彩剧情,看不见的是主创团队筹备期打磨剧本的较真、拍摄期争分夺秒的攻坚、制作期逐帧精修的严谨。在大唐阳城发电公司5、6号机组励磁系统自主可控改造项目的“片场”,维护部保护一班化身“制片人”,以协作搭稳“拍摄框架”、用创新攻克“剧情难点”、靠坚守把好“成片质量”,目前已高质量完成静态调试,为项目后续推进筑牢关键基础。
前期筹备:精磨“剧本”
一部精彩的“大片”,必须以扎实的“剧本”打底。对公司首次进行的5、6号机组西门子励磁系统国产化改造而言,“剧本”的核心是定好改造方向、把准改造重点。
保护一班班长刘勇作为“编剧组长”,带领团队从设备现状、条件约束、规程要求三个维度,梳理出“通过国产化改造彻底消除原系统隐患、实现设备自主可控、适配机组DCS 升级”的“剧情主线”。
励磁小间玻璃防护区是“剧本”中的“关键场景”。新励磁盘柜长度增加1800mm、宽度扩大200mm,原玻璃防护区空间严重不足。班组“美术指导”黄志巍携卷尺抵达现场精准测算,制定出符合实际需求的空间方案,既满足新机柜安装要求,又符合相关规程。
图纸会审是“剧本打磨”的关键一环。厂家原设计中交流电缆需从四个整流桥接入,班组技术员赵东成当即指出:“接线混乱会留下安全隐患,不符合改造要求!”团队连夜优化方案,提出“延伸C相柜内母排、从两个整流桥接入”的思路,并同步测算安全距离、绘制接线示意图。该思路在与厂家沟通时被赞为“金点子”,不仅使接线更清晰,更为后期施工与维护带来便利,成为改造前期的亮眼成果。
中期拍摄:攻坚“镜头”
为保证“拍摄”有条不紊,身兼“导演”的刘勇,统筹全局,建立分级管控模式,加强各环节协作沟通,规范励磁改造流程,并在开工动员会上为大家打气:“要各盯一摊、无缝衔接,守安全、保进度,绝不能让改造卡在工期上!”
拆除旧励磁盘柜是整部“片子”的“硬镜头”。为兼顾工期与旧盘柜中元器件的完整性,化身“动作指导”的赵东成建议采用双人核对模式为旧柜内电缆逐一标记,确保可利旧电缆完好无损;之后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采用“滚钢+手动葫芦”实现旧盘柜的整体平移。“拍摄”过程中,“师带徒”的“镜头”贯穿始终——赵东成带着徒弟李俊明坚守“片场”,一边亲手教他分辨电缆用途、做好电缆标记,一边指挥吊装作业,在实践中传承着技术与责任。
电缆敷设是最考验耐心的“长镜头”。赵东成采用分组敷设管理模式,科学规划路径,组织同路线电缆同步敷设,同时结合安全管理与分组协作,充分调动施工方积极性,顺利实现了近80根动力和控制电缆的分层敷设,大幅度提升工作效率,“一镜到底”从未“卡壳”。
在片场,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解决“倒极”难题的“创新镜头”。新励磁直流出线柜对接直流管母时,无法实现“倒极”功能。赵东成和班组成员围着机柜反复观察,陷入沉思:“能否用软连接‘纠错’实现母管对接和倒极?”他们蹲在地上绘制草图,又带着图纸与设计人员反复沟通,最终成功突破难题,赢得厂家高度称赞:“你们这思路真是专业!”这个“镜头”也成为了整部“大片”最经典的“剧情高潮”。
后期制作:剪辑“画面”
电影后期的“剪辑”决定作品基础质感,而静态调试,就是这部“大片”的“粗剪环节”,直接关系设备后续运行稳定性。
“剪辑指导”苗大宇带领团队严格遵循“先断电检查、后通电测试”的标准流程。断电阶段,逐项核查柜内端子配线是否松动、元器件有无损坏,逐颗紧固柜体及端子排螺丝,彻底清理风道与灭磁电阻柜内杂物。重点确认交流铜排A、B、C相序、直流铜排正负极性无误,以及灭磁开关安装和过压保护回路接线符合机组励磁系统调试方案要求。随后测量六路电源负载电阻,确保Ⅰ/Ⅱ路交直流电源负载、工控机电源负载等关键参数,均贴合方案标准。
通电后,他们重点测量模拟量和开关量。调试励磁柜时,“剪辑师”曹桐发现温度监测值与实际存在偏差,他没有因“误差微小”放松警惕,而是沿着信号线缆从传感器到端子排逐段筛查,终于锁定松动的接线端子,经处理,监测数据立即恢复正常,成功将误差控制在规程允许范围内。“任何微小偏差都不容忽视!必须把这些‘小瑕疵’全部剔除!”苗大宇边在调试手册上记录,边向班组成员坚定地强调。
此外,团队还开展了调节器功能校验。按照方案通过端子模拟加入额定电压、电流信号,验证电压与电流闭环功能;模拟PT断线,确认主从套切换逻辑合规;校验起励异常封脉冲、逆变停机、过励限制等功能,为后续试验创造了有利条件。
当前,阳城发电公司5、6号机组励磁系统国产化改造项目已顺利完成静态调试。保护一班这支“90后”团队,正总结前期经验,全力筹备动态试验相关工作,确保“大片”如期“首映”!(阳轩)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