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尔眼科王大博:以一生践行“光明誓言” 为青光眼患者守护每一缕光亮

当一位医生把“使青光眼患者光明长存”当作毕生信仰,他会如何走过近四十年的行医之路?爱尔眼科集团山东省区副总院长、青东区总院长王大博用行动写下注解。

爱尔眼科王大博:以一生践行“光明誓言” 为青光眼患者守护每一缕光亮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10-23 13:49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当一位医生把“使青光眼患者光明长存”当作毕生信仰,他会如何走过近四十年的行医之路?爱尔眼科集团山东省区副总院长、青东区总院长王大博用行动写下注解。他以精湛医术为刃,破解青光眼诊疗难题;以仁心为灯,照亮患者从黑暗走向光明的道路,更以师者之责,将守护光明的火种传递给下一代医者。

崔女士(右二)为王大博(左二)送来锦旗表达感谢

十年重逢,从绝望到重见光明

从濒临失明到重获光明、恢复自理能力是什么样的感受?近日,潍坊的崔女士用一面绣有“医德高尚暖人心,医术精湛见奇效”的锦旗,给出了最真挚的答案。

十年前,崔女士因慢性葡萄膜炎继发青光眼四处求医,却始终无法有效控制眼压。直到遇见王大博,经手术治疗后,她的眼压得到控制,视力也有所改善。

然而,近年来,崔女士的视力再度恶化,视物模糊到生活难以自理。她再次辗转多家医院,却因病情复杂、手术难度高、预后风险大,屡屡被婉拒。“自己身体还不错,难道余生要在黑暗里过?”求医路的奔波与反复被拒的打击,让她陷入恐惧与绝望。

就在几乎要放弃时,崔女士想起了十年前为自己带来希望的王大博。经多方打听,她抱着最后一丝期待来到青岛爱尔眼科医院。

看着崔女士眼中的无助与期盼,王大博一边仔细翻阅她的病历,一边轻声安抚:“你先别慌,我得把你这十年的病情捋清楚,每一个细节都不能漏,这样才能找到最适合你的办法。”

经过全面检查,王大博心里有了初步方案,但他没有立刻下定论,而是反复琢磨:“她是青光眼滤过术后白内障伴瞳孔闭锁,累及视网膜的慢性葡萄膜炎,常规手术方案风险太高,制定手术方案必须多方位考虑,在改善视功能的同时,兼顾炎症及眼压控制,不能只图一时效果。”

当他再次见到崔女士时,语气坚定又温和:“你的情况确实复杂,但不是没机会,我已经根据你的情况制定了一套方案。”听到这番话,压在崔女士心头的巨石终于落地,她红着眼眶说:“我信您,只要您说能做手术,我就有希望!”

最终,手术顺利完成。术后复查时,崔女士右眼视力从0.1跃升至0.8,左眼从仅存光感恢复至0.02,重获了阅读、识物的生活能力,她激动地握着王大博的手反复道谢。

“病人把对光明的希望托付给医生,每一个医生都不应该有丝毫的懈怠。”王大博说,能让患者重见光明,是自己作为眼科医生最开心的事。

王大博正在为患者看诊

坚定选择,立志使青光眼患者光明长存

1987年,年轻的王大博走出大学校门,开始了一名眼科医生的职业生涯。在石珍荣教授等前辈“心系病人、勤于治学”的言传身教下,“为患者解除痛苦、送去光明”的信念,悄然在这位年轻医生心中扎根发芽。有了明确的目标,不管是在门诊还是在病房,都能看到他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刻苦练习各项技术的身影。

真正让这份信念升华为毕生追求的,是一位青光眼患者的遭遇。那是一位年仅45岁的教师,初诊时虽有视觉障碍,但生活还能自理。在接受了一次又一次的青光眼手术后,他的视功能障碍慢慢加重,最后生活已难自理。接诊医生最终束手无策的遗憾,患者术前期盼与术后失落的强烈反差,如巨石般压在王大博心头。

这次经历让他做出了影响一生的选择。“青光眼是不可逆的致盲眼病,对于一个严重的青光眼病人来说,一丝光亮便是整个世界。”王大博说,“如果医生想方设法给病人保留一点光亮,对病人来说,就是脱离了黑暗的深渊。”从此,王大博下定决心,义无反顾地选择了青光眼专业这条崎岖之路,立下“使青光眼患者光明长存”的誓言。

为了实现这个誓言,王大博从未停下精进医术的脚步,不断更新丰富自己的诊疗理念和方法。

每天下班回家,不管多累,王大博都会将一天工作的收获记录下来,仔细分析当天接诊病人的情况,反思自己的处理意见是否正确,还有哪些问题需要注意,遇到难题就及时翻阅相关资料。同时,他持续关注国内外青光眼专业发展的最新动向,瞄准国际青光眼治疗的前沿,不断用新理论来指导自己的临床实践。在诊疗过程中,王大博大胆尝试新技术,通过反复观摩国外最先进的手术录像、在动物模型上尝试手术技能等,认真研究总结每一项新的青光眼诊治方法。

很快,王大博就成为了山东乃至全国青光眼领域的佼佼者,他的经验更是成为推动行业发展的力量,帮助更多医生提升诊疗水平,让更多患者受益。

王大博(左)正在耐心地指导见习医生孙家钦(右)

言传身教,做技艺与医德的双重引路人

在青光眼诊疗领域深耕多年,王大博越发感受到自己肩上的责任,那就是将光明的火种传递下去。

“我自己也经历了学生时代,我更懂得为人师者的光荣和责任。”在王大博看来,教学不只是传授知识,更要通过言传身教为学生树立榜样,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在培养学生时,无论是课堂上的理论教学,还是日常的临床实践指导,王大博都一丝不苟,总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倾注爱心与耐心。“我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让学生感受到医者的温度与担当,从而真正热爱眼科事业。”

作为医院的带头人,王大博对走上职业道路的年轻医生要求更为严格,也更加注重细节培养。

有一次,一位年轻女孩因视物模糊十分焦虑前来就诊,可检查后并未发现器质性病变。这时,跟随学习的见习医生孙家钦有些急躁,王大博却请女孩坐下,递上一杯温水:“姑娘,别着急,眼睛有时候也会‘闹脾气’,咱们慢慢找原因。”

女孩哽咽着说起自己近期工作压力大,经常熬夜加班。王大博一边认真倾听,一边点头回应:“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窗户‘蒙尘’了,看世界自然就模糊了。咱们先开点缓解疲劳的眼药水,你平时多去户外走走,放松一下心情。”女孩离开后,王大博转向孙家钦说:“小孙,医生治疗的不只是患者的眼睛,还有他们的心灵。有时候,温柔的态度和耐心地沟通,比单纯的技术治疗更有效。”

孙家钦恍然大悟:“王院长用实际行动让我明白,眼科诊疗的温度,就藏在对患者光明的守护里。从那以后,我学会了在问诊时多停留一会儿,因为那短短几秒,或许就能点亮患者心中的希望。”

“能够献身于一份让自己心灵满足,并且能够给病人送去光明、减轻病人痛苦的工作,这是我全部的快乐。”王大博用三十余载的执着与坚守,将“光明长存”誓言刻进每一次诊疗、每一台手术、每一次教学中,守护着患者的每一丝光明。

【推广】:以上内容为广告推广信息,所涉及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消费建议。

【责任编辑:万月英】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