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炳仁·铜”首秀第三届“良渚论坛” 以铜为媒点亮文化对话之光

“朱炳仁·铜”首秀第三届“良渚论坛” 以铜为媒点亮文化对话之光

来源:半岛网 2025-10-21 16:38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10月18日,由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浙江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第三届“良渚论坛”在杭州正式启幕,全球约400位嘉宾齐聚,共话“文明重光:文化遗产与人类文化多样性”。同期,以“良渚承文脉 设计向未来”为主题的良渚文创市集在良渚5000+艺创园开幕,作为第三届“良渚论坛”系列文化交流活动之一,“朱炳仁·铜”精彩亮相文创市集,以其精湛铜艺与深邃文化表达,为论坛增添了一抹璀璨的东方色彩,向世界展示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活力与魅力。

第三届“良渚论坛”良渚文创市集现场

“朱炳仁·铜”精彩亮相良渚文创市集

良渚,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本届“良渚论坛”在此举办,不仅深化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旅游组织的合作,两大国际组织负责人亦首次出席。恰逢中国加入《世界遗产公约》40周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通过20周年及浙江文化建设“八项工程”实施20年等重要历史节点,意义非凡。论坛旨在通过文明互鉴,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与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繁荣发展。在此背景下,“朱炳仁·铜”的登场,成为连接古老文明与当代艺术、中国非遗与世界对话的一道独特桥梁。

“朱炳仁·铜”品牌创始人朱军岷在良渚文创沙龙活动上发言

作为国家外事赠礼的重要品牌与杭州亚运会特许生产商,“朱炳仁·铜”始终秉持“让铜回家”的使命。依托“双国非遗大师”朱炳仁、朱军岷父子的深厚技艺积淀,品牌此次在论坛期间举办专题艺术展,精心设置了“东方之礼”“燃烧的向日葵”“铜艺生活”三大展区,呈现二十余件艺术精品,全方位演绎了铜从国家仪轨走向生活美学的无限可能。

国礼之重,传递东方祥瑞

在展区入口,曾亮相于“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晚宴的《国鹿》系列作品,以其祥和之姿,再现大国礼仪的风范。同时,《五牛积福》《乾隆八骏》《花丝金花瓶》等经典国礼作品齐聚一堂,它们不仅是技艺的巅峰,更是文化使者,以璀璨之姿,向各国嘉宾无声传递东方的祥瑞故事与哲学思想。

“朱炳仁·铜”多款国礼作品亮相

赠予马来西亚的国礼珍品《花丝金花瓶》

艺术之新,熔铸时代精神

“燃烧的向日葵”展区则聚焦于艺术的当代性表达。七款造型与工艺各异的向日葵作品集中亮相,展现熔铜艺术的当代活力。2015年,为纪念梵高逝世125周年,中国铜雕大师朱炳仁以独创的熔铜艺术创作首件《燃烧的向日葵》;去年盛夏,作品亮相国家博物馆,引发轰动。今年正值“向日葵”这一代表性艺术IP诞生十周年,朱炳仁特别创作《燃烧的向日葵·国葵》,以炽热奔放的熔铜形态,致敬国家繁荣昌盛、代代向好的美好愿景。

造型与工艺各异的“向日葵”艺术品集中亮相

生活之美,重现宋韵风雅

在“铜艺生活”展区,铜与现代生活美学完美融合。“朱炳仁·铜”品牌创始人朱军岷创作的《双喜临门》等宋韵清供,运用朱炳仁独创的熔铜与庚彩技艺,展现了非遗在当代艺术语境下的创新活力。精致的铜制茶具、寓意吉祥的《唐马系列之昭陵六骏》与《鸿图万里》等马年新品,于茶案之上勾勒出“风雅处处是平常”的宋代生活意境,让古老的铜器回归日常,温润现代生活。

“朱炳仁·铜”铜艺文创品琳琅满目

嘉宾纷纷打卡“朱炳仁·铜”展区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展览特设的“非遗铜学堂”互动体验区,通过活态演绎与亲手实践,让来自世界各地的嘉宾得以零距离感受浙江工艺美术的独特韵味与非遗传习的现代活力,成为论坛期间文化交流的生动课堂。

“非遗铜学堂”互动体验

此次“朱炳仁·铜”在良渚论坛的成功展出,不仅是一次品牌的华丽亮相,更是一次深刻的文化实践。它向世界证明,承载着千年历史的中国非遗,正以开放的姿态、创新的精神,积极参与人类文明的交流与共鉴,让文化遗产在时代的长河中,持续焕发新的光芒。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李杭育】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