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研讨会直击丨全国教育专家共研育人主阵地使命

第二研讨会直击丨全国教育专家共研育人主阵地使命

来源:半岛网 2025-10-21 16:13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双减”政策纵深推进、教育数字化加速落地、社会对教育公平与质量的呼声日益高涨……在这一系列教育变革的大背景下,学校如何主动作为、创新治理,真正担当起育人主阵地的使命?

10月20日下午,全国区域教育创新与发展研讨会暨康巴什区“美好教育”现场会围绕“学校治理创新”展开深度研讨。来自全国的教育领军者与一线管理者齐聚一堂,共探治理新路径、共享实践新样本。

经验分享 勾勒治理创新图景五位来自不同地区的校长与专家,从区域到学校全景式展示了学校治理创新的可能。

田 间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党委书记

《教育家精神引领下的学校管理转型与内涵提升》

成都石室中学党委书记、校长田间系统阐述了学校以数智化推动教育现代化的核心路径。他强调,石室中学秉持“爱国利民、因时应事、整齐严肃、德达材实”的核心理念,通过构建“教学管评研”五位一体的智慧教育体系,实现数据驱动的精准教学与个性化学习。学校以“石室祥云”平台推动优质资源全域共享,赋能远端学校发展,通过AI技术深度融合,打造智能课堂、虚拟实验、教师智能体等创新场景,推动教育从“知识传授”向“素养培育”转型。石室中学正以“人工智能+”行动为引擎,积极探索未来教育新样态。

程红兵 上海金瑞学校总校长

兼任上海市人民政府督学

华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

《从教育管理走向教育治理》

上海金瑞学校总校长程红兵深刻剖析了教育管理与教育治理的本质区别。他指出,教育管理是一种垂直型权力结构,容易导致权力集中;而教育治理则是一种水平化的权力结构,强调多元主体通过民主协商、合作共治来实现学校共同目标。他提出构建“三治鼎立”的内部治理体系:法治强调依法治校、限制权力;共治倡导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责任共担;专治推动学校从行政化走向专业化,依靠高素质教师队伍和现代教育理念实现自主发展。治理如动车,每节车厢都有动力,实现教育从管理到治理的根本转变,适应复杂多变的教育现实。

李怀东 北京市朝阳区教科院院长

《人工智能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朝阳实践》

北京市朝阳区教科院院长李怀东分享了人工智能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朝阳实践。他提出,人工智能是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朝阳区通过构建“标准引领、技术支撑、人机协同”的AI评价体系,实现教学诊断从单向反馈转向双向赋能;以“三阶五维八课”为框架系统实施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推动“一校一策”落地,促进课程与教学的深度融合。这一实践形成了数据驱动、精准响应、主体发展的新型教育生态,实现了区域教育体系的系统性优化与提质增效。

蔡成瑞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

第五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

《从管控到赋能,学校治理转型我们做了什么》

康巴什区第五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蔡成瑞分享了学校治理转型的实践探索。学校核心理念是从传统管理走向现代治理,构建“聚焦成长、开放空间、责任赋能、自我驱动”的教育生态。通过三大路径实现转型:与学生共同建设具有教育意蕴的学习空间;建立学生自主治理体系,推行岗位竞聘、民主议事等机制;推动课程与教学从“教的逻辑”转向“学的逻辑”,以真实任务驱动学习。实践证明,学校治理的本质是赋能每一个孩子,使其在参与中成长、在责任中发展。

周旭光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

康巴什区未来学校校长

《 无界·创见: 一所学校的未来教育生态重构》

康巴什区未来学校校长周旭光阐述了以“无界·创见”为核心的教育生态重构路径。未来学校以“无界·创见”为核心理念,系统重构教育生态。学校通过空间重构、课程融创、资源重组、学科融合、学法重塑、角色升维与评价革新,打破传统教育边界,推动教育从“封闭系统”向“共生系统”转变。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创新能力与个性化发展,构建“创未来”课程体系,实施项目化学习与跨学科融合,并借助技术赋能与高校资源整合,实现教育的高位引领。最终目标是让每个学生在真实、开放、协同的教育环境中自主成长,成为具有创造力的未来公民。

专家视角 凝练思考,指引方向

浙江省杭州市第二中学原校长、湘湖未来学校名誉校长叶翠微对分享内容进行专业点评,他指出,五位报告人的实践不仅是方法创新,更是对教育本质的回归与叩问。叶校长强调,教育应回归育人本质,坚守儿童立场,平衡技术赋能与人文关怀。在传承中创新,尊重差异与规律,构建开放、包容的成长空间,以回应未来召唤,实现真正以人为本的教育。(李德亿)

教育的变革从未停止,学校的治理也需与时俱进。

这次研讨会,既是一次经验的汇聚,也是一次行动的开启。

在“教育家精神”的引领下,越来越多的学校正从被动执行走向主动引领——而这,正是教育走向“美好”的必由之路。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李杭育】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