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雄浑鼓点响彻黄河之滨,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封盘鼓”正以全新姿态跃上现代舞台。由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大学创排的《黄河鼓震》节目,通过"高校+非遗传承人+艺术导演"的协同创新模式,将这项古老的民间艺术转化为讲述黄河文明的当代舞台精品,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传承”提供了生动的河南样本。
一、从课堂到舞台:一场非遗传承的教学革命
2024年5月,一场别开生面的实训课在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大学的排练厅内展开。非遗传承人朱俊丽手持鼓槌,为歌舞表演专业的师生们演示开封盘鼓的精髓。随着铿锵有力的击打,雄浑的鼓声如黄河波涛般汹涌澎湃,刚劲的舞姿展现出黄河儿女的豪迈气概。
这一刻的震撼体验,让在场的师生萌生了一个创新构想:将这些珍贵的非遗技艺,通过现代化的艺术表达,搬上更广阔的舞台。这一想法立即得到学校的积极响应,迅速组建起一个被称为“黄金三角”的创作团队。
这个创新团队汇聚了三方专业力量:非遗传承人朱俊丽负责确保盘鼓技艺的原真性,从鼓点节奏到身形步伐都亲自示范、严格把关;开封著名编导周晏生以其专业的艺术眼光,负责将传统鼓乐进行现代化的舞台转化;学校则提供完善的教学资源与创作平台,让师生得以全程参与创作实践。
在随后的两个月里,团队召开两次重要的创作研讨会。会议室内,思想的火花不断碰撞,传承人坚守着技艺的纯正,导演追求着艺术的创新,师生们则充当着传统与现代的桥梁。经过深入研讨,团队最终确立了“黄河文化为魂、开封盘鼓为体”的创作理念,并精心设计出四段式叙事结构。
这个结构犹如一幅徐徐展开的黄河文化长卷:“刚毅之形”段以男性群舞展现黄河力量,鼓点密集如惊涛拍岸;“丰收之柔”段通过女性柔美的舞姿,展现黄河滋养下的农耕文明;“非遗之核”段回归盘鼓本体,以最纯粹的演奏致敬传统技艺;“传承之志”段则通过鼓旗交织的宏大场面,展现文化传承的时代主题。
这一创排过程本身就是一场深刻的教学革命。通过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理解非遗、在创作中传承文化。这种“做中学、学中创”的方式,让非遗传承从单纯的技术模仿,升华为深刻的文化体验,探索出了一条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相融合的特色发展之路。
二、创新密码:当传统鼓点遇见现代舞台
“三位一体”的协同创新模式,为破解非遗传承中“原真性守护”与“创新性发展”的核心矛盾提供了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这一模式的核心在于,通过高校、传承人与艺术导演的三方协作,构建起优势互补的创作闭环:高校为项目注入青春活力与学术支撑,传承人确保技艺根脉的纯正延续,导演则致力于传统艺术语言的现代表达。三者各司其职又密切配合,形成强大的创新合力。
这一创新模式的实施成效显著。参与项目的40名学生不仅全面掌握了盘鼓的核心技法与表演程式,更有10名优秀学员脱颖而出,成为兼具技艺功底与创新能力的青年传承骨干。项目构建的“教学—研创—传承”闭环体系,使非遗传承从单向的技能传授,升级为涵盖学习、创作与传播的全流程育人模式。
在舞台的语言革新上,创作团队进行了大胆而精准的探索。演员队形设计巧妙融入了“黄河九曲十八弯”的地理意象,通过流动变幻的舞台调度,将静态的地理概念转化为富有诗意的视觉语言。追光技术的精准运用,则将鼓与令旗这些核心文化符号凸显于舞台中央,强化了表演的仪式感与视觉张力。
歌词创作更是整部作品的点睛之笔。“清明上河图今天也要换新颜”的宣言,彰显出传统文化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而“摘一片朝霞当鼓盘,掰一半月亮安鼓环”的浪漫抒写,则以极具想象力的文学语言,赋予非遗技艺以磅礴的生命力与宇宙意识。
在叙事结构上,作品打破了传统民间艺术的单一表达模式,构建起刚柔并济的立体叙事。男性段落以铿锵有力的鼓点和刚劲雄浑的舞姿,展现黄河奔腾的力量之美;女性篇章则通过柔美灵动的姿态和丰收场景的描绘,传递出黄河滋养下的生命喜悦。这两个看似对立的艺术篇章,最终在“传承”的主题下完美融合,生动诠释了黄河文明和谐共生的哲学内涵。
这种多维度的艺术创新,不仅丰富了非遗项目的表现力,更使文化表达呈现出更加完整、深刻的感染力,为传统艺术的当代转型提供了富有启示性的实践案例。
三、从地方特色到中国故事:非遗活化的示范意义
自2024年11月首演以来,《黄河鼓震》已成功在三场大型晚会中亮相,累计吸引现场观众超过五千人次,相关报道及演出视频的全网阅读量突破万次大关。这些数据背后,折射出这一创新实践所产生的广泛社会影响力。
更具深远意义的是,项目所总结的“高校—传承人—导演”协同范式,为“非遗进校园”工作提供了一个具有高度可复制性的优质模板。这一模式清晰地勾勒出传统文化在现代教育体系中的传承路径,展现出将地域文化资源转化为优质教育内容的有效方法。
《黄河鼓震》的成功实践印证了一个深刻的文化发展规律: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绝非静止的博物馆藏品,而是流淌在民族血液中的活性文化基因。节目通过深入挖掘黄河文化中蕴含的“力量、团结、传承”等具有普遍意义的情感价值,成功突破了地域文化的局限,实现了从“地方非遗”到“中国故事”的艺术升华。这一转化过程,为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提供了独具特色的“河南方案”。
在艺术表达层面,节目通过“从杨家将到包青天”的历史叙事,与“朝霞为鼓盘,月亮为鼓环”的诗意想象,构建起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桥梁。这种艺术语言的创新,让千年非遗在保持本真性的同时,焕发出符合当代审美的新生命力。
如今,开封盘鼓的铿锵韵律正跨越地域界限,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向世人展示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这一创新实践表明,在新时代的文化土壤中,千年非遗完全能够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奏出铿锵有力的文化自信之音,为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独特的智慧与力量。(作者: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大学讲师 李冰)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