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山西水务集团建设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山西水务建投”)承办的水利技术创新交流研讨会在太原举行。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中国电建集团北京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中海华清新能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山海华清(山西)能源装备有限公司、北京海能海用科技研究有限公司等单位参会。
“山西水务建投”董事长兼党委书记白文举、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副院长胡杰等专家领导出席会议并发言。与会各方围绕如何以创新工程技术有效破解山西水利行业面临的水库清淤、水害抢险、淤地坝功能提升、尾矿库坝治理等长期难题,开展了务实、高效且针对性强的深入交流,明确了后续工作方向与实施路径,并共同表达了对推动山西水利高质量发展的期待。
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重点推介了其研发的“智感V10”项目。该系统基于DJI Matrice 4T无人机平台,融合深度学习AI算法,可实时自动识别堤防管涌、渗漏等险情,并集成雷达测流与地理视频技术,实现流速、流量和水位的高精度监测。具备高度集成、单兵携行能力,在断网、断电等极端条件下仍可稳定作业,通过异构通信系统支持多端协同指挥。在广东某地的实地测试中,识别精确率达95.8%,展现出较高的可靠性,适用于江河堤防巡查、高洪测流等场景,有效提升应急抢险的精准度与效率。
中海华清团队以“技术赋能山西水利实践”为主题,结合山西实际需求,系统介绍了清华大学水利系的多项核心技术创新成果,包括堆石混凝土技术、水下混凝土技术、真空射流大虹吸技术、气动式波浪能发电技术等,旨在为当地水库清淤、病险水库治理、尾矿库坝加固、水害抢险、淤地坝功能提升及河道生态修复提供有效解决方案。
堆石混凝土技术被誉为“大坝建设的效率标杆”。该技术采用大块石填充与自密实混凝土浇筑的免振捣工艺,颠覆传统施工模式,已在全国28个省份的数百座大坝中应用,涵盖青海玛尔挡水电站、江西浯溪口水利枢纽等重大工程,平均缩短工期30%,降低水泥用量25%,减少碳排放18%,综合成本下降15%–20%。相关技术规范已列为国家行业标准,并入选国际大坝委员会“全球水利工程创新技术名录”,为山西水利工程注入科技动能。
水下混凝土技术则是尾矿库与堤坝修复的“工程密钥”。该技术依托高分子水下保护剂实现带水作业,具备抗分散、高强度等特性,工程效率较传统工艺提升5倍以上,可大幅节约投资,适用于尾矿库防渗加固及老旧堤坝应急修复。
真空射流大虹吸技术以“零电力驱动、绿色高效”著称,成为解决水库淤积与河道生态补水难题的生态利器。该技术利用自然水压差实现水体输送与交换,清淤效率较传统绞吸船提升30%,且无二次污染;在水质改善方面,可加速水体循环,提升达标率40%以上。其在山东临沂河道实现无能耗补水,年节约运营成本超50万元;在重庆两江水库将水体循环周期从30天缩短至7天,有效控制富营养化,为山西重点水源地治理提供借鉴。
山海华清(山西)能源装备有限公司作为中海华清在晋实施机构,将依托地域优势,依据与“山西水务建投”签署的框架协议,具体推进相关合作落地。
在技术交流环节后,白文举与胡杰结合国家战略与山西实践,对几项核心技术的应用价值作出权威评价。
胡杰指出,水下混凝土技术具备快速响应能力,可作为山西汛期堤坝抢险与尾矿库应急处理的關鍵工具,提升沿黄防洪安全;虹吸技术则实现了减灾与生态保护的双重目标,有望纳入“沿黄地区减灾技术推荐名录”,助力“一泓清水入黄河”愿景实现。
白文举强调,山西正推进大水网建设与地下水超采治理等重点任务,上述技术精准契合省内水利领域的急难需求,为国企履行水利责任提供了有力支撑。“山西水务建投”将梳理适配项目清单,推动虹吸清淤、尾矿库治理等示范工程落地,以创新技术守护水系安全、改善生态环境。
经过深入研讨,各方围绕黄河流域水利发展形成三项共识:一是推动新技术早日落地见效,形成可复制的“山西方案”;二是构建“产学研用”协同机制,以“山西水务建投”为平台,融合中海华清技术能力优势与中国减灾院标准支持,聚力攻关山西水利难题;三是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战略,通过技术创新逐步实现“水库安全、尾矿库达标、河道清澈”目标,为国家水安全贡献山西力量。
白文举总结表示,将以此次交流会为起点,务实推进合作,使创新技术成为沿黄水利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胡杰亦指出,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将持续关注山西实践,推动“山西经验”上升为全国推广范例,为黄河安澜注入新动能。
以上内容为推广信息,所涉及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消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