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侯区:以“毫米级”动态监测织密低收入人口兜底保障网——特大城市中心城区社会救助精准化的创

来源:日照新闻网    2025-10-15 15:42
来源: 日照新闻网
2025-10-15 15:42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成都市武侯区常住人口 124万,其中低保、特困、低保边缘等低收入人口 1.8 万人,呈现“人口密度高、且流动人口占比高、困难类型杂、需求差异大、动态变化快”的典型特征。传统“坐等申请、人工比对、季度调整”救助模式,难以适应“因病返贫”“因灾骤贫”“因学致贫”等突发风险。 2023 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做好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工作的意见》,武侯区为“中心城区动态监测”先行区,联动成都市市级低收入动态监测平台运转,持续2年创新试点探索。区委、区政府将社会救助纳入“智慧蓉城”建设大盘,结合“大数据比对发现风险、铁脚板摸排核实需求、分层分类配置资源”的总体思路,提出“数据驱动、主动发现、精准干预”思路,探索形成“监测体系+智能工具+分层分类+基层赋能”的闭环路径,探索特大城市中心城区社会救助精准化新路。

一、构建“1+2+N”监测体系,实现困难群体“全覆盖”

1个“活”数据库,让风险线索自己“跳出来”。武侯区打破部门壁垒,横向汇聚民政、医保、教育、人社等15个部门32类1万条实时数据,纵向贯通区—街道—社区—网格四级,建成100户低收入人口“基础信息池”,一次性覆盖低保、特困、低保边缘、刚性支出困难、困境儿童、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等七类群体,实现11个街道困难类型“一个不漏”。动态监测按时比对,医疗自费骤增、失业登记等11项预警指标,真正做到“群众未诉、服务先知”。对已纳入社会救助范围的低收入人口,重点监测相关社会救助政策是否落实到位、是否还存在其他方面的生活困难;对未纳入社会救助范围的低收入人口,重点监测其家庭状况变化情况,发现符合救助条件的,应当告知相关救助政策,按规定及时启动救助程序。根据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预警信息,按照低收入人口困难程度和困难类型,分层分类提供常态化救助帮扶。在监测的过程中,项目组形成“需求预警—即时上报—跟踪回复”的闭环。监测期间上报需求29条,为监测对象林某链接到轮椅,解决其出行不便的困扰,协助阳某就医等需求。

2个“前哨”监测点,把收支账本搬到云端。在玉林、簇桥两个流动人口密集街道设立“收支情况监测点”,首批锁定10户最脆弱家庭,通过智慧化监测小程序,由对象每日自报收支、社工每周上门核查、每月生成分析报告,形成“日记录—周核查—月报告”闭环。监测点运行11个月,累计录入动态数据3240余条,生成11份月度监测报告,报告内容全面反映项目监测情况、数据变化趋势及工作建议,并按照市级动态监测项目组的要求提交,成为市级平台实时调校救助政策的“晴雨表”。

N个“微网格”铁脚板,把数据准确率锁在100%。配备1名“救助社工+1名志愿者”双岗队伍,每月对100户对象开展全覆盖巡访,半年度进行一次深度入户调研,面对面核实收支、健康、照护、需求等52项核心指标,现场录入智慧化监测小程序。截至目前,累计采集4440余条高质量数据,系统后台与纸质台账交叉核验,数据准确率始终保持100%,真正做到“条条数据可溯源、户户情况能见底”。

二、强化“基层赋能+社会动员”,打通“最后一米”

区级层面举办 11个街道及71个社区全覆盖业务培训3期,内容涵盖数据采集规范、救助政策解读、服务技巧等,基层人员政策知晓率提升至90%;通过 11 次巡访探访服务、2 次生活自理能力评估、2 次关爱慰问活动、3 次业务培训(基层经办人员受益)等,直接受益人次达 1500余人次,其中监测对象直接参与活动受益人次 1350余人次,基层经办人员参与培训受益人次150余人次。

三、形成“全周期数据档案”,夯实救助决策基础

监测以 “100 户样本全年跟踪 + 数据交叉验证”为核心,通过统一调研标准(如收支统计口径、压力指数评分规则)、规范入户流程(双人采集 + 当场复核),形成覆盖 “人口特征 - 收支结构 - 需求类型 - 政策反馈”的完整数据链,确保数据可追溯、可对比、可应用,为社会救助政策制定提供 “年度全景数据支撑”。同时更注重“跨期数据对比 + 多维指标关联”:通过分析医疗自付费用与慢性病类型的关联、工资性收入与就业需求的匹配度、住房面积与区域分布的对应关系,挖掘“显性数据背后的隐性需求”(如秋冬季节慢性病高发推高医疗支出、重点街道照护需求集中等),为政策优化提供“趋势性、前瞻性”数据依据。

【成效与经验】

武侯区用二年光景把“动态监测”做成“毫米级”:风险码日更、支出码周更、政策码秒更,武侯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以“数据采集与分析”为核心,实现三大价值:一是构建了“年度全景数据库”,为政策制定提供了可对比、可追溯的基础数据;二是识别了“医疗、照护、住房、就业”四大核心矛盾,明确了救助政策的优化方向;三是验证了监测体系的有效性,为后续标准化、数字化升级积累了实践经验。

【未来展望】

下一步,成都市武侯区把“动态监测”升级为救助前置雷达,覆盖“申请前—申请中—申请后”全周期:每日滚动比对医保、失业、教育等15条实时数据流,医疗自费骤增、学籍异动、停保断缴等风险信号12小时内生成红色工单,社工24小时内上门核查,即时将新增对象纳入救助;在册人员每月一次巡访、半年一次深度访谈,52项核心指标扫码即更,需求台账周周鲜活。监测结果一键直报区民政局,成为“夏日送清凉”“暖冬大礼包”等关爱活动的唯一采购单,资金物资全部“以数定需、按单配给”,实现“服务跟着数据走,关爱围着需求转”。

以上内容为推广信息,所涉及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消费建议。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