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创融合,赋能发展:贵州黔南科技学院开拓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来源:日照新闻网    2025-10-15 15:39
来源: 日照新闻网
2025-10-15 15:39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近日, 2025 年 “建行杯” 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贵州赛区获奖证书送达贵州黔南科技学院,金奖获得者艺术学院学生刘耀隆团队的 “包罗万相” 项目再次引发关注 —— 这不仅是学校艺术类学科首次斩获国创省级赛事金奖,更标志着其 “学科竞赛筑基、创新创业拓路” 的育人模式结出丰硕成果。

近年来,贵州黔南科技学院以学科竞赛为突破口,以创新创业为落脚点,构建起 “赛创融合、全域覆盖” 的发展体系,实现从 “竞赛获奖” 到 “成果落地” 的跨越式发展,学科竞赛与创新创业协同发展的 “科院模式” 逐步成型。

以赛筑基:构建三级培育体系,让竞赛成为英才成长 “练兵场”

学科竞赛的蓬勃生机,离不开一方沃土的精心培育。贵州黔南科技学院深谙此道,通过科学规划,构建了“院级夯实基础、校级重点选拔、省部级及以上精准冲刺”的三级进阶式培育体系,将竞赛打造为一个可持续、可复制的英才成长“练兵场”。

院级广泛播种,激发参与热情。学校鼓励各二级学院、各专业结合自身特色,组织开展形式多样、门槛亲民的院级竞赛和创新活动。通过低门槛的参与,让每一位有兴趣的学生都能“尝鲜”竞赛氛围,在初步实践中发现兴趣、锻炼胆量,将创新的种子播撒到最广阔的土壤中。

校级整合锤炼,促进交叉融合。在院级基础上,学校层面统筹整合,举办高规格的校级年度大赛,并设立“创新创业项目库”。同时,积极打破学科壁垒,鼓励跨学院、跨专业组队,让理工科的逻辑思维与人文社科的创意灵感在碰撞中产生创新的火花,锻造复合型团队。

省部级及以上精准护航,成就卓越英才。对于进入省级、国家级竞赛平台的优秀团队,学校启动“精准护航”模式,集中最优资源,组建由行业专家和校内名师构成的导师团,进行一对一深度打磨,助力学子在更高舞台上实现突破。这套环环相扣的体系,确保了学生能力与项目质量的双重稳步提升,让每一次竞赛都成为一次扎实的成长阶梯,真正实现了“以赛育人”的初衷。

图为:贵州黔南科技学院2025年睿抗机器人开发者大赛国赛一等奖获奖奖牌

“连续两年参加睿抗机器人开发者大赛,从校赛到省赛再到国赛,每次参赛都是收获满满,成长颇多,这离不开学校近年来在赛事方面的不懈培育。”2023级法学专业学生王磊在获得2025年睿抗机器人开发者大赛国赛一等奖时说道。

以创破局:从 “校园项目” 到 “地方赋能”,释放双创实践价值

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终极价值何在?贵州黔南科技学院以其生动的实践给出了答案,超越校园围墙,服务区域发展。学校正系统性推动双创教育从“校内循环”向“服务地方”的战略转变,引导师生将目光投向黔南大地的发展需求,让一个个原本局限于课堂的“校园项目”,蝶变为赋能地方产业与社会的“现实解决方案”,实现了双创实践价值的深层释放。

刚刚获得 2025 年 “建行杯”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贵州赛区金奖的团队负责人刘耀隆表示:“他们的团队从一个小小的校赛项目到省级金奖一路走来,始终让他们的坚持下去的理由就是实现价值转化,赋能地方发展,深度推动传统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融合发展”。

指导老师高翔介绍,这个项目是经过近2年的打磨,组织专业团队攻克 20 余项技术瓶颈,累计培养苗绣人才超 800 余人,推动技艺传承从传统的“口传心授”向系统化、标准化转变。通过“原料种植—手工制作—销售分红”全链条参与模式,带动 100 余家庭实现户均年增收 1.2 万元,助力乡村振兴与农民增收致富。

“这也许就是创新创业的终极价值在帮助学生获得实践的同时也能赋能地方发展。”高翔说。

图为:贵州黔南科技学院2025年“建行杯”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省赛金奖获奖证书

赛创融合:打通资源协同壁垒,构建育人与发展 “生态共同体”

“以前参赛是参赛、创业是创业,现在跟着双导师,既能打磨竞赛作品,又能规划项目落地,两者完全打通了。” 贵州黔南科技学院 2023 级行政管理专业学生钟兵的感受,正是学校构建 “赛创融合” 生态的生动写照。

近年来,学校打破学科竞赛与创新创业间的资源壁垒,从师资、资源、政策三方面发力,打造 “以赛育人、以创促赛” 的生态共同体,让 “赛” 与 “创” 相互滋养、协同发展。

贵州黔南科技学院副校长杜建群表示:“打破资源协调壁垒,实现‘教、赛、创’一体化循环, 学校已打通内部体制机制,将竞赛项目直接纳入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使备赛过程成为生动的实践教学;将竞赛成果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重要来源,为优秀创意提供持续孵化的土壤。相关部门协同联动,形成了‘课堂教学启发创新思维—学科竞赛锤炼实战能力—双创孵化实现价值转化’的完整闭环,让育人资源在流动中汇聚增效。”

未来,贵州黔南科技学院将继续深化“赛教融合、创教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强化与产业的对接,瞄准贵州省“四新”“四化”战略方向,重点围绕大数据、大生态、文化旅游等特色产业,布局好学科竞赛和双创项目,努力将学校建设成为贵州省乃至西部地区重要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基地。(邓素贞)

以上内容为推广信息,所涉及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消费建议。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