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轨连乡野“铁字号”为和田乡村振兴提速

来源:日照新闻网    2025-10-11 10:55
来源: 日照新闻网
2025-10-11 10:55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当新疆和田县学生穆开热木·依明尼牙孜乘列车赴京观看升旗仪式,这场跨越千里的研学之旅,早已超越“出行”本身,它是31年铁路帮扶情谊的缩影,更是“铁字号”产业链激活和田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从1994年接过对口支援和田县的“接力棒”,到如今推动当地蜕变为自治区乡村振兴示范县,新疆铁路用“铁”的担当与“暖”的举措,在昆仑山下铺就了一条产业兴、百姓富、乡村美的振兴之路。

31载帮扶路,是从“输血”到“造血”的持续深耕。自任务承接以来,新疆铁路始终把帮扶工作落在实处,累计选派158名优秀干部扎根一线,将铁路系统的资源优势与和田发展需求精准对接,避免帮扶流于形式。同时,持续投入帮扶资金,推动各个项目精准落地,覆盖产业培育、基础设施建设、民生保障等关键领域,一步步打破当地发展的“硬件瓶颈”。而这份坚持也换来了显著成效,2020年铁路帮扶的12个村全部脱贫,2024年,帮扶村集体收入较2019年翻番,村民人均年收入达15424元。正是这份久久为功的投入,为后续“铁字号”产业链的落地筑牢了根基,让帮扶从“短期救济”转向“长效发展”,为和田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

“铁字号”产业链,是激活乡村振兴的多元动能。跳出传统捐赠模式,新疆铁路以产业链思维整合资源,让和田的特色优势真正转化为发展优势。在产业赋能上,聚焦红枣、核桃等本地特产,打造罕艾日克村产业基地,推出红枣糕、牛奶馕等产品,联合金火车农业科技公司开发杯装茶、每日坚果等40余种深加工品,2024年基地销售额达4000万元,带动近200人就业,让“和田特产”变成“畅销商品”。在文旅融合上,建设集休闲旅游、农家餐饮、民俗体验于一体的旅游餐饮广场,组织中小学生赴京研学,让“乡村资源”成为“旅游资本”。在消费搭桥方面,依托铁路电商平台、站车专柜、流动销售车,构建线上线下联动的销售网络。2024年,直接采购和田农产品,金额达1356万元,帮助销售和田农产品,金额达4120万元,既解决了“卖难”问题,更打响了“和田特产”品牌,形成“产业+文旅+消费”的良性循环。

民生兜底与服务升级,让乡村振兴更有温度。新疆铁路深知,乡村振兴既要“富口袋”,更要“强能力、暖民心”。31年来,累计招录千余名南疆毕业生就业,安置转移劳动力1200余人,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从根本上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同时加强民生保障,开展助学助医活动、完善乡村文化设施、组织技能培训,让村民从“体力劳动者”成长为“技能型从业者”,增强内生发展动力。此外,持续优化铁路服务,升级“天山雪莲”品牌服务,提升公益性“慢火车”和“民族团结一家亲号”服务质量,新增“乡村振兴号”列车并开办“列车巴扎”,让村民在列车上就能销售特产、采购物资,真正把服务送到群众心坎上,让乡村振兴的成果惠及每一位村民。

从31年前的对口支援,到如今“铁字号”产业链的蓬勃发展,新疆铁路的实践证明,乡村振兴需要精准施策的智慧,更需要久久为功的担当。未来,随着铁路网络的延伸与产业融合的深化,“铁字号”产业链必将载着和田群众,驶向更加幸福美好的明天。(作者:田野、赵志伟)

以上内容为推广信息,所涉及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消费建议。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