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一列满载“山西制造”光伏组件的列车从中鼎物流园鸣笛驶出,经新疆喀什转公路出境,最终奔赴乌兹别克斯坦安集延——这趟山西首开的“中吉乌”铁公联运班列,不仅是一次跨区域的物流实践,更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山西对接中亚、联通欧亚的国际物流新通道,为地方开放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这趟班列的价值,首先藏在“效率革命”的硬数据里。相较于传统经霍尔果斯口岸的运输路线,新通道将运距缩短约600公里,运行时间从15天压缩至9天,每箱货物综合物流成本降低近千元。“短、快、省”的优势,看似是简单的数字变化,实则是物流链路的优化重构——它减少了货物在途损耗,加快了资金周转效率,更让“山西制造”在国际市场上多了一份“时效竞争力”。尤其是光伏组件这类对运输时效有一定要求的产品,更能借由这条新通道,以更快速度抵达中亚市场,为当地清洁能源建设提供“中国方案”。
更深层看,这趟班列是“山西制造”与“国际需求”的精准对接。近年来,山西在新能源领域持续发力,光伏产业已形成从研发、生产到应用的完整链条,“山西造”光伏组件不仅质量过硬,更契合中亚国家推进能源转型的需求。此次班列将本土优势产品直接送抵乌兹别克斯坦,既是对山西新能源产业实力的一次“亮相”,也搭建起一条稳定的“出海通道”,让地方产业发展与国际市场需求同频共振。未来,随着通道运营的常态化,山西的装备制造、特色农产品等更多优势产品,都有望借道这条“捷径”走向中亚,让“山西名片”在国际舞台上更加亮眼。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趟班列与国家“中吉乌铁路”建设形成了“战略衔接”的默契。今年7月,连接中国新疆喀什与乌兹别克斯坦安集延的中吉乌铁路正式开工,这条未来将成为“中国至欧洲、中东最短路线”的铁路,承载着打通欧亚陆路通道的重大使命。而此次山西开行的铁公联运班列,正是在铁路建成前的“先行先试”——它提前探索了“铁路+公路”的联运模式,积累了跨境物流组织、口岸衔接协调的实践经验,为未来中吉乌铁路全线贯通后,实现“铁路直达”奠定了基础。可以说,这趟班列的驶出,是地方主动对接国家战略的生动体现,让山西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从“参与者”变成了“先行者”。
从物流通道到产业纽带,从地方实践到国家战略,山西首趟“中吉乌”光伏班列的意义远不止“一趟运输”。它像一条新的“经济血管”,一边连着山西的产业优势,一边连着中亚的市场机遇;更像一座新的“开放桥梁”,让山西不再是内陆腹地,而是成为对接欧亚的“前沿窗口”。随着中吉乌铁路未来通车,这条通道还将释放更大潜力,不仅能让更多“中国制造”借道出海,也能让中亚的能源、农产品更便捷地进入中国市场,实现双向共赢。
这声鸣笛,是山西开放发展的新起点。未来,期待更多这样的“特色班列”驶出三晋大地,以物流为媒,以产业为基,在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中,书写更多开放发展的新篇章。(孙茜)
以上内容为推广信息,所涉及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消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