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腾冲市滇滩镇中心小学的一间教室里,金黄的玉米在孩子们手中完成了从“田间作物”到“香浓浆饮”的蜕变。这堂以玉米浆制作为载体的劳动课,将“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具象为剥玉米、磨碎、熬煮的一个个实践环节,更在潜移默化中传递着劳动育人的深层价值。
一、扎根乡土:让劳动课“接得住地气”
课程伊始,老师手持带皮玉米,向孩子们讲述滇滩田野里玉米从播种到收获的生长故事。“这些玉米就长在我们学校附近的田埂上,是农民伯伯顶着烈日一点点浇灌出来的。” 本土食材的引入,让劳动课跳出了“抽象说教”的框架,成为连接校园与乡土的纽带。
孩子们围坐桌前,学着褪去玉米的翠绿外皮,指尖触碰着粗糙的玉米须,感受着食物最本真的模样。“原来玉米皮要顺着纹路剥才容易!”三年级学生小娜在尝试中摸索出技巧,这种源于生活的发现,正是劳动教育“接地气”的生动体现。老师特意选用常见的厨房工具——搅拌机、滤网、铁锅,既保证了操作安全,又传递出“劳动藏在日常烟火里”的朴素真理。
二、沉浸式实践:在协作中解锁“成长密码”
从剥粒到研磨,从过滤到熬煮,每个环节都成了孩子们的成长试炼场。三人一组分工协作,有人负责将玉米粒从穗上剥离,指尖被磨得发红却不肯停歇;有人守着搅拌机,在轰鸣声中将玉米粒打成细腻的浆状;有人细心过滤残渣,让乳白色的浆液顺着滤网缓缓流入盆中……
当第一缕玉米香在教室弥漫开时,孩子们捧着纸杯品尝成果的模样,是劳动课最动人的注脚。“这是我喝过最甜的玉米浆!”学生小杰的赞叹里,藏着对“付出即收获”的真切体悟。而课后主动整理工具、擦拭桌面的举动,更让“有始有终”的劳动品格内化为自觉习惯。
三、润物无声:让劳动精神“长在心底”
这堂玉米浆制作课,其意义远不止于学会一项生活技能。当老师展示玉米种植的照片时,孩子们看到了食物背后流淌的汗水,感恩之心悄然萌发;当他们亲历分工协作,真切体会到了“1+1>2”的团队力量;当他们完成从田间食材到杯中美味的转变,便深刻领悟了“劳动创造价值”这一朴素真理。
滇滩镇中心小学的实践揭示出劳动教育的真谛:优质的育人课堂,无需复杂技艺的堆砌,关键在于引领孩子在贴近生活的体验中,发现平凡劳动中蕴含的美好。正如那杯温热的玉米浆,暖了肠胃,更暖了心田——这份对劳动的尊重与生活的热爱,正是“润物无声”的育人力量所在。
在教育日益注重“全面发展”的今天,这堂课无疑提供了一份生动的范本,让孩子在泥土与烟火中感知劳动的温度,在亲身实践中积蓄成长的底气。当劳动与生活如此水乳交融,其育人的种子方能深植心田,静待硕果。(封加菊)
以上内容为推广信息,所涉及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消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