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互鉴讲述中国科技故事,中国设计亮相国际舞台

来源:日照新闻网    2025-10-09 11:30
来源: 日照新闻网
2025-10-09 11:30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跨学科协作:打造“远古未来”具身智能实验场

在国际文化交流与科技展示舞台上,中国创新力量持续发声。第19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期间,由同济大学袁烽教授主持设计,联合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团队及麻省理工学院等国际院校打造的“CO-POIESIS”(“共创生”)项目,落地“建筑未来研究实验室”。项目以“远古未来”为核心理念,突破传统建筑边界,构建融合自然材料再生、机器人建造与人机互动的具身智能实验场,既实现建筑领域跨学科创新,更借双年展平台成为中外文明互鉴载体,展现中国设计智慧与前沿科技的融合成果,让世界看见中国在智能建造领域的独特思考与实践能力。

智能建造赋能:台风倒伏木“变身”艺术展亭

作为项目核心构筑,火烧木展亭用“变废为宝”的故事传递可持续发展理念。展亭所用木材均来自2024年上海“贝碧嘉”台风后倒伏的原木,经过团队精心处理,在威尼斯重新焕发新生。

CO-POIESIS(共创生)项目核心构筑——火烧木展亭

为实现木材的高效利用与精准适配,团队先对每根回收原木进行三维扫描、数字重建与归档,建立起详实的“天然原木材料数据库”;再通过神经网络算法,结合几何特征与结构分析,为非规则木材匹配最优展亭构件方案,既保障力学安全,又保留自然肌理美感。

机器人建造过程中,团队自主研发的“双机器人协同建造系统”大显身手:两台机械臂默契配合,完成构件“识别—抓取—铣削”全流程定制化加工,仅用30天便处理完600余根形态各异的原木,将智能建造与生态环保的“中国方案”转化为可见可触的建筑作品。

人机互动创新:国产人形机器人演绎“科技+艺术”

展亭内部,国产宇树人形机器人成为与人互动的“科技主角”。双年展开幕式上,两台机器人以“共奏与共舞”惊艳全场:观众敲击乐器后,一台机器人能即兴演奏回应旋律,另一台则将节奏转化为流畅肢体动作,借助动作捕捉技术与强化学习训练,展现出精准且富有表现力的互动反馈,传递出人机之间的“精神共鸣”。

威尼斯双年展开幕式现场共奏

今年7月,依托同济大学DigitalFUTURES(数字未来)国际学术交流平台,“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具身智能机器人训练营”顺利举办,吸引国内外学者围绕展览现场展开教学与实验,进一步推动具身智能、AI与建筑领域的深度融合。

DigitalFUTURES 2025暑期工作营 “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具身智能机器人训练营”

目前,团队还在持续拓展机器人能力边界:在自主研发的FUROBOT平台支持下,机器人通过精准路径规划,已能将动作转化为笔触,完成书法与绘画创作,展现出具身智能在艺术共创中的潜力。未来,团队计划为机器人集成多语言对话与导览功能,让其在展览服务、文化传播等场景中发挥更大作用,助力智慧人居与服务空间升级。

人形机器人使用毛笔作画

结语:以中国创新书写人机共生新图景

在“具身智能”战略推进与智能建造转型的背景下,“CO-POIESIS”项目以威尼斯双年展为窗口,向世界讲述了兼具科技温度与文化内涵的中国故事。从回收木材的再生利用,到机器人的协同建造与艺术互动,中国团队用实际成果展现了设计与科技融合的前沿探索,更为全球智能时代人机共生新范式的构建,提供了兼具创新性与实用性的中国方案。(郭志珍)

以上内容为推广信息,所涉及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消费建议。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