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大学子踏访梨树黑土:以青春实践守护“耕地中的大熊猫”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9-25 16:22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5-09-25 16:22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2025年8月,吉林大学药学院“黑土梨韵”科技创新研学社会实践团响应全国大学生“三下乡”主题社会实践活动号召,秉承学院“以实践育人为抓手,融专业素养培养与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的育人理念,赴吉林省梨树县开展为期五天的社会实践。

作为始终引导药学学子对接国家战略需求、以实践筑牢“知行合一”根基的学院,本次组织的实践活动由本科生周建宇带队,深入黑土地核心区、科技小院及农户家中,通过实地调研、技术交流与科普宣传,探寻现代农业发展路径,传播黑土地保护理念,以实际行动践行青春使命。

广宣传:跨省传播理念,扩大黑土保护影响

实践伊始,团队便赴黑龙江省绥化市、齐齐哈尔市打响“理念传播战”。街头巷尾的传单发放、特色鲜明的黑土地主题摊位、走进中学的宣讲会,多场景、近距离的科普形式,不仅向社会公众尤其是青少年群体系统普及了黑土地保护知识,更打破了大众对传统农业的刻板印象,让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鲜活脉络触手可及。此次跨省宣传精准扩大了黑土保护理念的传播半径,为全社会形成“护土共识”注入青年力量。

循足迹:深入黑土核心区,感悟“耕地大熊猫”战略意义

循着黑土保护的实践足迹,团队深入吉林梨树这一黑土核心区域,探寻“耕地大熊猫”的守护之道。在卢伟农机合作社,“诚信合作”的创业故事与“梨树模式”带来的产量飞跃令人振奋——玉米每公顷产量从2万斤增至2.6万斤,社员实现分红与多元增收的实绩,生动诠释了保护与发展的双赢密码。随后,团队走进梨树百万亩玉米标准化基地核心区,实地见证“梨树模式”在广袤黑土上结出的丰硕成果;在中国农大梨树实验站黑土地博物馆,通过与研究生的深度交流、参与专业大讲堂及专访学子,团队对黑土保护技术体系与科技助农实践有了更深刻的认知。

强科技:智慧赋能现代农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从田间到车间,从实验室到农户家,科技赋能的印记贯穿实践全程。在晟然食品厂,团队见证了玉米从原料到包装食品的深加工历程,亲历“田间到舌尖”的产业化蜕变;梨树玉米文化展示中心内,高科技设备直观呈现玉米多样性,农机模拟系统让 “机器多干活、人少干活” 的智慧农业图景清晰可见,更让团队读懂了玉米产业的多重价值。在蔡家镇富民种业直营店,团队愈发认识到优质种子对粮食安全的基石作用;关东农耕博物馆里,古今农机的鲜明对比,深刻印证了科技为农业减负增效的核心价值。团队还通过拍摄宣传片,向高中生群体生动解读 “梨树模式”,系统梳理玉米全产业链发展脉络。

访民情:深入基层调研,把脉农业发展实况

“以前觉得秸秆还田费工,现在明白黑土肥力保住了,后代才能继续种好地。”付家街村农户的朴实话语,成为实践团入户调研中最动人的注脚。在蔡家镇蔡家村、下坎子村等村落,团队与农户面对面交流,详细收集“梨树模式”秸秆还田技术推广的一手信息。从“不解”到“认同”的认知转变,让团队真切看到长远生态利益向农户实际认知的转化过程,更深刻理解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意义,直观见证了科技创新如何改变农民生产生活。

探科研:走进科技小院,见证产学研深度融合

中国农业大学、吉林农业大学在梨树设立的玉米科技小院,成为团队探寻科研落地的重要站点。在这里,队员们亲身参与实验材料加工,深刻认识到科技小院作为科研成果转化 “田间驿站” 的独特价值——其研究既追求技术突破,更兼顾农户实用需求,让实验室里的成果真正扎根黑土、服务农民。农户对秸秆还田的认可与践行,更让团队体会到产学研融合在推动农业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本次社会实践取得了丰硕成果。团队共发放宣传材料1000余份,直接服务群众500余人,拍摄图片200余张、视频若干,收集线上调研问卷150份、线下调研20份,并制作宣传教育片与社会实践宣传片各1部。通过此次实践活动,团队成员不仅对黑土地保护与现代农业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还通过跨省宣传、入户调研、科技小院交流等形式,将“梨树模式”与保护理念传递给更广泛的群体。实践期间,团队成员深刻体会到“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实干精神,增强了服务乡村振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黑土无言孕育生命奇迹,青春无畏肩负守护责任。这场邂逅不是终点,而是“守护黑土、赋能农业”的新起点。药学院将以此次实践为契机,持续深化“专业+实践”育人模式,引导更多药学学子将专业所长融入国家战略需求,在服务社会中锤炼本领、增长才干。未来,“黑土梨韵”科技创新研学社会实践团将以专业与热爱,续写青年在黑土可持续发展、农业现代化中的担当荣光。

以上内容为推广信息,所涉及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消费建议。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