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华龙川镇:彝家儿女爬油杆 乡村振兴“节节高”

来源:日照新闻网    2025-09-25 15:29
来源: 日照新闻网
2025-09-25 15:29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金秋十月,瓜果飘香,鱼儿翻滚。农民丰收的季节便是庆祝的季节,回顾往年丰收节上最出彩的节日,彝家爬油杆永远是最受欢迎的“榜首大哥”!穿着节日盛装的彝族汉子们早已经摩拳擦掌蠢蠢欲动!只待哨声一响,即可“大显身手”。

爬油杆彝语叫惹薄道,源自彝族一个独特古老的传统习俗,最初用于婚嫁。据传,彝族先民世居山中,过着丰衣足食的群居生活,村中有一美丽聪慧的女子叫阿秀,白鸟见了她会盘旋低飞,麋鹿见了她会抵角相依。丑陋的山妖黑牯在村里放了把火,乘乱抢走了她,勇敢的彝族小伙阿龙蹚过88道湾,翻过99座山紧追不舍,最后双方约定爬杆比赛,胜者带走阿秀。狡猾的黑牯在杆上涂抹猪油和树胶,事先在醋缸里浸泡过手脚的阿龙凭借机智和出色的攀爬本领成功带走阿秀。自此爬油杆比赛成了彝家婚庆节目并世代相传,后来逐渐演变到了今天的节日庆典和体育竞赛中。

这里所说油杆并非普通竹竿,而是赛前到山里精挑细选出一棵高大粗壮笔直的松树,刮去树皮仅留杆顶少许枝叶后抹上一层香油。用洗净的猪大肠里灌入香油制成油箍,绑至杆顶戳针眼让油自然沥下,再把溜滑无比的油杆栽场中央,彝家儿女围其杀鸡烧香祈祝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噼里啪啦、噼里啪啦、咚咚咚……”鞭炮齐发、锣鼓喧天,主持人宣布爬油杆比赛正式开始,各代表队抓阄依次上场,又快又准取下信物者为胜!按捺已久的“蓝马褂”中笑眯眯走出5位壮汉,一名瘦小灵活负责取物者“哧溜”率先上杆,一位沉稳灵活者居后,五大汉在下奋力托举,奈何油杆太滑,上去一分滑下半分,此时工具人心急火燎迎头赶上,托臀举足,不惜以手当蹬,任由臭脚丫踩肩踏脸踢头还乐不可支、稳如磐石。取物者着实厉害,踏着“下家”三两猴爬就窜杆顶,看好啦!那个穿蓝马褂的敏捷汉子乐滋滋一把扯下物件、快速下滑……

“错了,错了,快送回去!”下面的人惊叫起来。蓝马褂愣了一下回过神来,又铆足劲快速向上攀爬,正准备鼓掌的评委和观众也纳闷?原来没瞅准错抓了别家物件,算是白忙活了!笑声、跺脚声、嘘嘘声一片……

欢快的月琴弹起来,惬意的三跺脚跳起来。“呜~呜~呜”在震撼的长喇叭声中,迎来一队膀大腰圆身穿黑衣的彝族同胞,中间竟有一位“花木兰”,只听哨声一响,五大汉扶肩托脚,她抓紧油杆噌噌往上爬,工具人快速跟上,“花木兰”像只爬树的猴一窜老高,她仅用脚踩了工具人肩头两下,全凭自身敏捷和柔韧几个挪腾就用左足尖勾住了杆顶绳子。“加油、加油····”全场顿时被她精湛的技艺和精彩的表演给镇住了!说时迟、那时快,她抱紧油杆欺身而上,快速用右膝盖压住另一端系杆绳,站稳后迅不及耳抢下物件。喝彩声、欢呼声、雷鸣般的掌声,身手如此了得?女中豪杰!真可谓是“巾帼不让须眉”!女子也能顶半边天……

喜欢云南,喜欢南华,喜欢这些乐翻天、接地气的节目!既保留原汁原味,又可以恣意放肆,歇斯底里地疯玩疯笑……这不就是生活的真谛吗?这不就是云南人民共同谱写民族团结、乡村振兴、和谐共生的新篇章吗?

( 黄宝玉 )

以上内容为推广信息,所涉及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消费建议。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