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纸间”到“指尖”的出行变革

从“纸间”到“指尖”的出行变革

来源:周口网 2025-09-25 09:31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一张张泛黄的纸质火车票从时光深处驶来,即将在2025年9月30日完成它的历史使命。无数网友晒出珍藏的票根,开启了一波“回忆杀”。

“纸质火车票将正式退出历史舞台”的话题在9月初登上热搜榜首,引发了跨越代际的广泛关注。根据铁路部门规定,9月30日之后,纸质报销凭证将全面停用,由电子发票取代。

这标志着自2018年海南环岛高铁试点电子客票以来,我国铁路票务无纸化进程迈入全新阶段。从硬板票、软纸票到磁介质票,再到今天的电子客票,车票形态的变迁如同一部微缩的社会发展史。

方寸纸片,承载情感的记忆锚点。纸质火车票退场的消息传出后,无数网友翻出珍藏的票根,在社交媒体上掀起一场“回忆杀”。一张大学新生攥紧的K字头车票,是独立远行的成长勋章;异地恋人珍藏的叠票,丈量过思念的距离;农民工褶皱的春运站票,浸透归家团圆的渴盼。这些具象的纸片,让抽象的情感有了可触摸的载体。正如学者所言,“纸质车票是少有的兼具公共性与私密性的记忆载体”。它不仅是交通凭证,更是记忆的索引。

效率革命,数字化进程的必然选择。纸质火车票的退场,是效率革命与环保理念共同驱动的必然选择。回溯历史,铁路票务已几经变迁。从硬板票时代的通宵排队购票,到软纸票时代小心翼翼保管票根,再到磁质票时代从自助机取票,每一次迭代都是向“便捷”不断靠近。电子客票的全面推行,将出行流程压缩至最简,旅客通过手机即可完成购票、改签、退票,仅凭身份证件即可秒速验票进站。这极大地疏解了车站人流压力,节约了社会时间成本。

环保考量,绿色出行的重要一步。在环保理念深入人心的今天,纸质火车票的谢幕是绿色出行的重要一步。2024年全国铁路旅客发送量达43.12亿人次。一张小小的纸质车票,看似微不足道,但乘以庞大的旅客基数,便是对生态环境的巨大减负。电子客票的全面推广,相当于切断了这一资源消耗链。当“碳中和”成为共识,铁路部门以无纸化改革践行环保责任,是现代公共交通应有的担当。这项举措是交通运输领域践行低碳环保理念的一项实实在在的举措,为实现“双碳”目标贡献了力量。

人文关怀,数字鸿沟下的温暖保障。任何变革都会伴随短暂的适应期,公众对老年群体等数字弱势群体的担忧并非多余。针对这些担忧,铁路部门已给出温暖回应。对于不熟悉智能设备的老年人,自助机可打印字体放大的行程信息单,人工窗口保留现金购票与凭证打印服务。过渡期内还将增加引导人员与志愿者,手把手协助操作。铁路部门并非采取“一刀切”的管理方式,而是在推行电子化的同时,保留了人工窗口等服务渠道,为有需要的旅客提供帮助,确保服务的包容性。

未来展望,智能出行的新时代。纸质火车票的退场,藏着效率与便捷的双重进步。它减少了人工成本与时间消耗,让出行从“准备票根”的繁琐,走向“手机在手,出行无忧”的顺畅。电子客票推动了服务的公平与透明。电子客票系统依托强大的后台数据管理能力,使票务信息更加公开透明,有效压缩了不规范操作的空间。电子化的票务记录便于乘客查询和管理所有历史行程,也为铁路部门优化运力调度、分析客流趋势提供了精准的数据支持,从而能在未来提供更科学、更贴合市场需求的服务。火车票形态从“纸间”到“指尖”的变迁,是中国铁路从传统走向智能化的缩影。

纸质车票已完成它的历史使命,但车票所承载的“家的方向”与“对远方的向往”从未改变。正如我们已习惯无现金支付一样,电子客票终将以高效、绿色、便捷的姿态,成为人们远行的新习惯。这场告别不仅是票证的退场,更是一代人共同记忆的谢幕。技术的意义从不限于颠覆旧物,更在于如何在变革中守护人的温度。(王瑾)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李杭育】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