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铁路能把沙漠围起来”的话题引发广泛关注,新疆越织越密的立体交通网震撼人心。新疆,这片占我国国土面积六分之一的广袤大地,有着“三山夹两盆”的独特地貌,高耸天山横贯中部,连绵沙漠分布南北,曾是交通发展的巨大阻碍。但如今,新疆构建起了令人惊叹的综合立体现代交通网络,尤其是世界首条环沙漠铁路,更是举世瞩目。
新疆立体交通网的建设是科技创新的结晶。在和若铁路建设中,面对塔克拉玛干沙漠这一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的恶劣环境,建设者们展现出非凡的创新精神。年均降水量约50毫米、蒸发量却在2500毫米以上,还有年均6个月的风季,沙丘年移20米,在这样的条件下修建铁路,困难超乎想象。然而,建设者们独创多种技术破局。以桥带路,架设49.7公里过沙桥,让风沙从桥洞穿行;编织5000万平米草方格巨网,配合种植1300万株梭梭、红柳等耐旱植物,构建绿色防沙屏障;全球首创装配式桥墩技术,4434座桥墩在工厂预制,解决沙漠缺水养护难题;钢轨焊接精准至毫米级,实现120摄氏度温差下轨道零缝隙 。这些创新技术不仅保障了铁路的顺利建成,还为世界沙漠铁路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彰显了我国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科技实力。
新疆交通网建设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不可估量。和若铁路建成后,与格库铁路、喀和铁路、南疆铁路连通成世界首条环沙漠铁路,结束了南疆5个县不通火车的历史。这使得南疆腹地的多个县市与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物流运输成本大幅降低,效率显著提高。铁路沿线的特色产品,如和田的阿克恰勒甜瓜、民丰的大枣、洛浦的地毯、于田的沙漠玫瑰等,能够搭上铁路快车,快速运往全国各地乃至走向世界,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特色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同时,交通的便利也吸引了更多的投资,促进了新疆与内地以及中亚国家的贸易往来,为新疆经济的腾飞插上了翅膀。
新疆立体交通网的建设体现了生态与发展的和谐共生。在和若铁路建设过程中,新疆铁路部门秉持“治沙先行”的理念,将植物防沙与工程防沙措施相结合,在铁路沿线修建草方格近5000万平方米,种植梭梭、红柳、沙拐枣、沙枣、胡杨等植物近1300万株,造林面积达11.4万亩 。通过设置芦苇沙障、芦苇方格和种植耐旱植物组成梯次型防沙体系,有效遏制了风沙对铁路的侵蚀,同时也改善了沙漠边缘的生态环境,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转变。如今,铁路沿线的“绿色长廊”成为了防风治沙的天然屏障,守护着列车安全运行,也为当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
当钢轨在沙漠中铺就成环,当绿色屏障随铁路延伸,新疆的立体交通网络早已超越“出行通道”的定义。它是用科技破解自然难题的勋章,是经济活力穿透戈壁的动脉,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希望随着新疆交通网的不断完善,这片广袤的土地将迎来更加繁荣美好的明天,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开放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陈雨雪、宋美奕、张山石)
以上内容为推广信息,所涉及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消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