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未来大学发展论坛在杭成功举办

2025未来大学发展论坛在杭成功举办

来源:周口网 2025-09-23 09:25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9月19日,由青塔和浙江大学科教战略研究院联合主办的2025未来大学发展论坛在浙江杭州顺利召开。

本届论坛围绕“一流·智能·未来”主题展开,吸引了来自全国高校学科建设处、发展规划处、研究生院等相关职能部门及二级学院的500余位行政管理人员参会。

开幕式上,青塔创始人兼CEO林世清对现场嘉宾与参会教师表示欢迎,并以《人工智能助力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探索》为题作报告。他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在高校关键发展领域中的多项应用探索,包括在“十五五”规划中实现五年总结与核心规划环节的优化、通过学科画像构建客观多维的学科评价与发展机制、优化人才引进流程等,并展望了以人工智能全面打通“规划-学科-人才”链路的未来图景。

本届论坛邀请十余位来自高校职能部门和高等教育研究机构等各领域的专家莅临现场,分享院校建设的特色做法和先进经验,围绕高校发展规划、人工智能赋能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过程中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交流探讨。

上午场的大会报告由华东师范大学重点建设办公室副主任王同彤主持。

宁波东方理工大学常务副校长张东晓以《新型研究性大学建设:东方理工的探索和实践》为题作报告。他从新型研究型大学诞生的时代背景出发,系统阐述了学校的创办历程、学科布局与办学特色等基础信息,重点分享了东方理工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交流合作等方面的实践探索与建设成效,并对学校未来发展的愿景进行了展望。

深圳理工大学校长助理、教育工作部部长杨帆以《新型研究型大学建设:深圳理工大学的探索与实践》为题作报告,介绍了学校办学特色、组织架构和人才队伍建设情况等,重点阐释了在科教融汇、产教融合上进行的实践与举措,并详细分享了学校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领域已取得的重要成果。

杭州师范大学副校长(主持日常行政工作)、浙江大学基础交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唐睿康以《学科交叉中心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浙江大学基础交叉研究院为例》作主题报告,讨论了在加强学科交叉融合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共识的背景下,浙江大学发展学科交叉上所具备的天然优势和相关重要举措。在教育改革的前沿,浙江大学基础交叉研究院以“拔尖·开拓”的发展理念为建设目标,从教育、科技、人才、文化四方面,一体推进基础交叉科研组织模式构建、人才队伍建设机制改革、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交叉文化生态营造,探索建设国内顶尖、浙大特色的基础交叉科学中心。

东南大学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处长杨文燮以《东南大学交叉学科建设的路径思考与探索实践》为题作报告,探讨了目前推进学科交叉存在的挑战在于如何建立“淡化传统学科边界”的建设模式,并重点介绍了学校促进学科交叉融合的综合改革方案,例如以学科交叉推进学科新方向布局,推进顶尖学科突围攀峰、传统学科转型升级等。此外,他还分享了东南大学在布局新型学科基地平台和推进学科交叉中心试点建设方面的实践经验。

四川大学发展规划处处长郑成斌以《以一流学科专业体系建设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四川大学的探索与实践》为题作报告,介绍了学校通过“育”“增”“撤”相结合的学科体系建设举措和专业调整优化六大行动,不断优化学科和专业设置所取得的主要成效。最后,他也探讨了当前学科专业调整过程中存在的若干挑战,包括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适配性仍显不足、调整周期较长,以及产学研结合的深度与广度有待加强等问题。

吉林大学发展规划处处长兼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委员会办公室主任黄河以《科学编制和实施高校战略规划的几点思考——以吉林大学为例》为题作报告,讨论了深刻认识编制和实施高校战略规划的重要意义。他指出,高校应着力破解“服务国家战略”与“彰显办学特色”之间的二元矛盾,积极构建差异化发展路径。随后,他以吉林大学在规划编制中的实际工作思路与流程为例,系统阐释了制定高质量高校战略规划所需把握的核心要素。

下午场的大会报告由华南农业大学发展规划处处长孟成民主持。

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徐明以《聚焦学科发展——高层次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为题作报告,系统介绍了北大在医学人才培养上的育人特色,包括注重夯实学生学科基础、激发其探索兴趣,推行贯穿培养全过程的“理论+实践”双轨模式,选拔具有多元背景的优秀生源、大力推进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等一系列举措。

中国科学院大学发展规划办公室主任、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教授刘继安以《未来科技领军人才培养:机遇挑战与模式创新》为题作报告。她从转变教育理念、重构培养体系、创新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创新导师指导模式、改革评价维度等方面展开,探讨了高校应如何培养学生在AI时代必备的知识、能力和素养,并分享了国科大通过成立前沿交叉科学学院,启动实施“急需紧缺领域博士培养工程”“基础和前沿交叉学科贯通培养工程”,深度融入怀柔科学城发展、打造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示范区-科教融合基地等举措,创新未来科技领军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中南大学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处长王万林以《中南大学一流学科建设的实践经验与发展思考》为题作报告。他介绍了中南大学近年来的“双一流”建设成效、学科规模结构和突出贡献以及学科调整优化历程等基本情况,并系统阐述了学校如何快速响应国家战略,通过实施急需学科专业超常布局行动、培养模式改革深化行动、基础学科跃升行动、新兴交叉学科孵化行动、存量学科专业优化行动、学科专业内涵更新行动等系列举措,实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

中国海洋大学发展规划处处长刘海波以《人工智能赋能世界顶尖学科的实践探索》为题作报告,讨论了人工智能成为推动教育变革关键力量的背景下,高校应与时俱进促进教育理念、教学范式和学科专业转变的“海大思考”。此外,他就数智赋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方面的“海大实践”展开了详细介绍,重点分享了中国海洋大学以人工智能技术驱动海洋科学、水产、船舶与海洋工程等学科发展的创新路径与阶段性成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发展改革处(“双一流”建设办公室)处长、常务副主任夏显力作题为《智启未来 育见新质—人工智能时代高校发展战略规划的几点思考》的报告。他对人工智能时代高校所面临的发展新形势进行了研判,深入剖析了农林类高校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现状和现实瓶颈,并指出了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高校在育人体系重塑、科研范式重构、学科生态升级、五维保障体系构建方面的重点任务。此外,他详细介绍了西农在数智化转型方面的具体探索与实践路径,如成立全国农林高校首家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学院、组建智能农业装备研究院、构建“大数据+”“+农学”学科集群化发展模式等。

贵州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兼发展规划处处长张伟《建设一流学科体系,服务区域高质量发展》为题作报告,系统阐述了贵州大学如何通过分类发展、精准布局、四链融合、交叉融合、平台聚集、成果转化、人才驱动等战略举措,实现学科体系与区域发展需求之间的“深度耦合”。同时,他从服务贵州农业现代化、大数据产业、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等维度展开,进一步介绍了贵大学科在服务区域高质量发展中的典型案例和成效。

首都医科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赵丽莉以《新医科背景下的临床医学建设探索》为题作报告。她重点介绍了首医通过打造基础临床联合实验室、实施青年学者博士招生绿色通道计划、成立学科规划专班等方式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路径,并对“双一流”建设评价标准的演变历程和未来趋势进行了探讨分析,为临床医学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发展规划部副部长高晓莉以《强学科·优布局·育新机——走行业特色型“双一流”大学高质量发展之路》为题作报告,阐述了西电作为行业特色型高校在推进“双一流”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创新发展路径。她重点介绍了学校在促进传统学科转型、催生新兴学科方向、布局未来学科等方面的相关举措,并分享了西电在构建思政智能育人新模式、打造“人工智能+教育”新优势等方面的实践经验。

青塔高教业务部总监兼行业研究部主任张炜以《数智驱动高校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为题作报告,介绍了青塔高等教育大数据中心的基本情况,详细说明了青塔AI+大数据在支持高校“十四五”总结、“十五五”目标规划、学科画像、学位点建设管理等核心业务场景中的实际应用,以及其为高校提供的科学设定目标、科学管理学科数据、动态追踪建设成效等方面的多元化决策支持。

本届论坛,我们汇聚了来自不同高校、不同领域的声音,听见了许多专业的分享与深刻的洞见。每位与会嘉宾都立足日常工作和高校发展实际,畅谈所思所想,既有经验的分享,也有思想的激荡。

这也正是青塔举办“未来大学发展论坛”的初衷所在——为每一位奋战在大学战略规划、政策设计与学科建设一线的工作者,搭建一个真正高质量、能碰撞的对话平台。让智慧相遇,让观点交锋,让未来在交流中愈发清晰。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李杭育】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