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巴中市人民检察院:镌刻红色法治的“巴中答卷”

来源:鹰潭新闻网    2025-09-23 11:45
来源: 鹰潭新闻网
2025-09-23 11:45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法治夏令营活动现场。巴中市人民检察院供图

巴中是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苏区的首府,1.2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就是一首红色赞歌。在这片红色土地上,留下了丰富的红色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有革命旧址、遗址、石刻标语等不可移动的革命文物397处511点、馆藏革命文物3万余件、红色街区3个、革命类博物馆纪念馆7个、烈士陵园11个、红色村镇20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32个,被誉为中国革命的“露天博物馆”。

如何把“刻在石头上的法”变成“写在人心里的法”?近年来,巴中市检察机关以“红色法治文化+检察履职”为主线,以“益美巴山”公益诉讼品牌为牵引,将军地协作、公益诉讼、法治宣讲、英烈保护等检察实践,深度嵌入红色资源的挖掘、保护与传承之中,探索出一条具有巴中辨识度的“红色法治文化”建设路径。

军地同心公益守望

2025年4月,巴中市人民检察院与成都军事检察院会签《关于加强军地检察机关协作的实施意见(试行)》,从案件管辖、线索移送、调查取证、听证审查等13个方面细化协作机制,标志着“军地检·映巴山”品牌从概念走向制度。

该品牌旨在通过加强军地检察协作,以履行涉军检察职责为重点,通过系列专项工作或活动为载体,建立军地检察协作机制,服务强军目标、服务备战打仗、服务改革强军、服务依法治军,着力打造具有军地检察协作特点、展示巴中红色底蕴、传承红色基因的涉军检察特色品牌。

2024年5月,通江县检察院接到志愿者紧急反映:省级文保单位“川陕省盐井河盐厂旧址”垃圾遍地、洞口被养殖棚侵占,瞻仰道路难以通行。这座300平方米的天然岩洞,承载着1933年苏区群众凿井制盐、打破敌人封锁的壮烈历史。经无人机航拍取证,责任镇政府仅竖立标识牌却未落实日常管护,致使革命文物沦为“废弃角落”。通江县检察院与成都军事检察院同步启动行政公益诉讼。2024年7月3日,两检察院联合发出检察建议,要求限期清除违建、疏通道路、建立长效管护。同年9月3日,通过跟进监督确认道路畅通、环境显著改善,案件圆满办结。

在此基础上,巴中检察机关建立“红色资源保护公益诉讼检察跨区域协作机制”,联合川陕渝三省市九县(区)及解放军成都军事检察院等检察机关,覆盖川陕苏区核心区域,推动红色文物“联防共治、信息共享、案件共办”。

与此同时,巴中市人民检察院还联合市委宣传部、市公安局等单位出台《关于在办理英雄烈士等保护案件中加强协作配合的实施办法》,在英雄烈士保护领域民事公益诉讼案件办理中加强线索发现、调查取证、技术支持等方面的协同配合,形成了保护合力。

“我们不再单打独斗,而是构建起一张覆盖红色资源全生命周期的检察保护网。”巴中市人民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部门负责人吴洋介绍,三年来,军地检察机关办理涉军公益诉讼案30余件,让2218座红军烈士墓重获“新生”,濒危石刻标语获60万元“救命钱”。

‌红色场景法治浸润

在巴中,红色法治文化不止“写在案卷里”,更“落在场景中”。

巴中市检察机关把红色基因嵌入机关血脉——办公楼里辟出“红色大厅”,楼道变身“红色走廊”,一步一景皆故事;每逢“检察开放日”,干部群众循着脚印而来,在标语、照片与旧物之间,与历史打个照面。

红色遗址星罗棋布,如何让它们“开口说话”?巴中市检察机关通过履职助力推动全市红色资源连点成线、以线带面,用旅游快车把故事送进千家万户。

法治教育更要从“兵之初”扎根。巴中市检察机关创新推出“检察蓝信封”——新兵入伍第一天,便收到家乡的“法治家书”:《军人军属法律援助手册》《红色资源保护倡议书》随信抵达,把法与红色一起装进背囊,让法治种子在绿色军营悄悄发芽。

“我们要让法治成为红色文化自带的底色,而不是外加的标签。”巴中市人民检察院未成年人检察部主任肖琳如是说。2025年以来,“送法进校园”“检察开放日”等活动已开展60余场,累计受众超10万人次。

‌薪火相传法润未来

红色法治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传承。

“法令条文如果停留在展柜里,就会失去生命力。”全市检察机关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法治教育,通过“法治进校园”、“开学第一课”、检察开放日等方式,宣讲巴中本地红军革命、红色法治小故事,让沉睡的红色文化重新焕发生命力。其中,市检察院依托妇联“红色+研学”模式,打造“行走的法治课”,组织学生到未成年人法治教育基地、检察陈列室“沉浸式”打卡,参观“巴山·检魂”浮雕、红军石刻标语拓印等,了解红色检察创建探索的发展历程,用红色法治文化沁润童心。巴州区检察院深入学校开展“红色讲堂”,将巴中红色革命故事与入职查询、强制报告同堂讲授,惠及师生2000余人。

巴中市人民检察院案件管理与法律政策研究室负责人冯永浪表示,下一步,巴中检察机关将以“军地检·映巴山”品牌为统领,推动红色法治文化建设纳入全市文旅融合规划,打造“红色法治文化示范区”,让红色资源“守得住”、让法治精神“传得开”、让革命老区“旺起来”。(黎志飞 刘航)

以上内容为推广信息,所涉及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消费建议。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