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中秋前夕,安徽省黄山市歙县瞻淇古村的青石板路泛着微光。夜色渐浓时,一盏盏灵动的鱼灯次第亮起,在马头墙间摇曳穿梭,暖黄的光晕把古村衬得愈发温婉。50岁的汪和永站在“珊轩超市”门口,看着游客们举着鱼灯欢笑打闹,眼角的笑意藏都藏不住。
这家守在大樟树下的超市,已陪村民走过近20年。曾经它只是个卖日用百货的普通小店,而让它近年重焕生机的,正是汪和永手里那门“活”过来的老手艺——瞻淇鱼灯制作。
从“守店人”到“传承人”:老店主的新手艺
2006年,汪和永在瞻淇村中心的大樟树下开了“珊轩超市”。最初店里只卖油盐酱醋、针头线脑,服务周边村民,生意平稳却没什么起色。“那时候村里游客少,一天营业额最多百十块,刨去成本,根本赚不到多少。”回忆起早年的日子,汪和永语气里满是感慨。
转机出现在2018年。瞻淇村是座千年古村,藏着不少老民俗,其中流传百年的鱼灯舞更是国家级非遗。可当时,村里会做鱼灯的老师傅都年事已高,这门手艺眼看就要断了代。村两委一呼吁村民学手艺,汪和永立刻报了名:“我从小就爱看鱼灯舞,觉得那鱼灯一摆一扭特别活!想着学会了既能传手艺,说不定还能给超市添点新路子。”
学做鱼灯可没那么容易。鱼灯以竹为骨、以布为衣,从剖竹篾到糊布、绘画、装灯,每一步都藏着讲究。“最开始剖竹篾,手被划得全是小口子,竹篾要么粗得没韧性,要么细得一折就断。”汪和永说,老师傅教他“要顺着竹子的纹理下刀,力度得匀”,他就每天天不亮就起来练,单是剖竹篾这一步,就扎扎实实练了一个多月。
为了让鱼灯更耐用、更讨游客喜欢,汪和永还悄悄改良了传统工艺。以前鱼灯灯罩用纸做,碰水就破、碰风就损,他换成了透气防水的棉麻布;传统鱼灯只画简单的红色图案,他又添了金色鳞片、彩色祥云,让鱼灯看起来更精致亮眼。“现在做一盏40公分的鱼灯,得经选竹、剖篾、扎架、糊布、绘画、装灯6道工序,至少要花2天时间。”他拿起一盏刚做好的鱼灯,轻轻一捏,竹架弹性十足;点亮灯后,灯光透过画布上清晰的鱼鳞纹路,暖得让人心里发甜。
借势民俗:超市变身“非遗体验站”
手艺越来越熟,汪和永先在超市里摆上了自己做的鱼灯。起初只有村民和零星游客买,直到2023年中秋,村里办了场鱼灯文化节,一切都变了。
“那年中秋,村里搞鱼灯舞表演,烟草公司的客户经理建议我把鱼灯都摆到超市门口。没想到一摆出来,转眼就被抢空了!”汪和永越说越兴奋,“有个上海游客一次性买了5盏,说要带回去给朋友当伴手礼。就那几天,鱼灯销售额就有一万多,比超市平时一个月的营业额还高!”
这次经历让汪和永摸清了民俗活动的“门道”。后来每逢春节、中秋、国庆,村里办民俗活动,他都会提前备好大批鱼灯,还在超市门口设了个“鱼灯体验角”,教游客亲手做鱼灯。“好多小朋友特别感兴趣,我就教他们简单的扎架、画画步骤。体验完了,大多会买一盏带走,说是留个纪念。”去年国庆,他的体验角每天能接待近100个游客,不仅让鱼灯销量涨了60%,超市整体营业额也提了30%。
顺着这个势头,汪和永还调整了超市的经营策略:在店里开辟“非遗文创区”,除了自己的鱼灯,还引进了村里其他手艺人的竹编、木雕;针对游客需求,加了徽州烧饼、黄山毛峰等特产;甚至跟当地旅行社合作,把超市变成了“非遗体验站点”。“现在一到节假日,店里就挤满人,有的买鱼灯,有的体验制作,有的挑特产。生意比以前好多了!”去年,超市营业额突破50万元,其中鱼灯和相关文创占了四成。
非遗成“致富灯”:点亮古村新未来
汪和永的成功,不只是让“珊轩超市”活了过来,更带火了村里的鱼灯文化和旅游。看到他靠鱼灯赚了钱,不少村民也来学手艺,汪和永从不藏私,手把手地教。
鱼灯名气越来越大,来瞻淇村的游客也越来越多。每到节假日,村里的停车场停满了外地车,农家乐、民宿家家爆满。如今,“珊轩超市”成了瞻淇村的一张“名片”,不少游客慕名而来,就为买一盏汪和永做的鱼灯,体验一把非遗的魅力。
“接下来,我想把鱼灯制作规模再扩大点,开发点小型鱼灯挂件、钥匙扣之类的文创产品,让更多人知道瞻淇鱼灯。”汪和永望着门口的大樟树,眼里满是期待,“还想在超市里办个小型鱼灯文化展,把不同年代的鱼灯摆出来,让大家看看这手艺是怎么传下来的。”
夜幕再临,瞻淇村的鱼灯舞准时开场。汪和永做的鱼灯在队伍里格外亮眼,灯光照亮了青石板路,也照亮了村民们的致富路。灯光下,“珊轩超市”的招牌闪闪发亮,而汪和永——这位老店主、新传承人,正用双手让千年非遗焕新生,让老超市迸发新活力,也让古村的民俗“大餐”越做越香,把乡村消费的活力越燃越旺。(汪昕 刘欣 张雅文)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