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团队攻坚 + 3 师护航:智红雕点亮红木非遗科技路

来源:日照新闻网    2025-09-19 17:15
来源: 日照新闻网
2025-09-19 17:15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当 3D 激光束在紫檀板材上复刻出与手工一致的 “缠枝莲纹”,“智红雕” 团队核心章哲与朱映霖完成了关键技术验证。而在广式红木家具领域,广州市轻工技师学院 “95 后” 青年陈泽锟,以世界技能大赛精细木工赛项全球第四的技艺为支点,探索广式红木与智能 3D 激光雕刻技术的融合 —— 这份 “世赛” 精细木工赛项转化的实践,与 “智红雕” 团队的研发形成了技艺传承与技术创新的双向呼应。

此前行业调研中,传统雕刻痛点显著:章哲发现复杂纹样手工雕刻耗时长、合格率低,失误易致珍贵板材报废;朱映霖补充,需精准对齐的纹样一致性差,硬木雕刻易碳化开裂,不少复杂技法还因传承人老龄化面临失传。

二人协作始于大学非遗论坛:章哲提出五轴联动技术应用构想,朱映霖强调 “设备不能脱离工艺逻辑”,双方达成 “技术赋能传统” 共识。随后联合算法工程师、三维扫描专员、产业落地协调员,组成 5 人核心团队;同时邀请高校机械学院、非遗研究中心、木材工程领域的 3 位专家担任指导老师,正式推进研发 —— 章哲牵头算法与硬件,朱映霖拆解工艺标准,其余成员各司其职,确保技术不偏离非遗本质。

研发中,团队在指导老师支持下突破瓶颈:针对 “阴刻” 技法,朱映霖将 “深雕留劲” 转化为技术需求,章哲与算法工程师在机械学院指导老师点拨下,优化 3D 动态聚焦算法,大幅提升深雕精度;面对硬木开裂问题,朱映霖提供 “预温除湿” 工艺参数,团队结合木材工程指导老师的材质研究建议,在设备中增设预处理模块,有效降低木材损耗。

为适配多类红木,朱映霖整理木材物理特性数据,扫描专员配合章哲团队,在指导老师协助下优化 AI 视觉识别系统,实现高准确率分类;针对手工换刀中断、木屑扰民问题,朱映霖提改进需求,产业落地协调员联动技术组,研发出快速自动换刀装置与高效除尘系统,提升设备连续作业能力。

如今,这款雕刻机已实现 “扫描 - 建模 - 雕刻 ” 全自动化。相较传统手工与普通机械,其线雕速度更快,复杂构件工期大幅缩短,效率、材料利用率与成品合格率均显著提升。朱映霖那位有数十年雕刻经验的父亲试用后反馈,设备雕刻纹样与手工一致性高,还能大幅降低劳动强度。

团队还通过高精度扫描,将朱映霖祖父留存的百余幅传统纹样手稿建成数字化库 —— 非遗研究中心指导老师协助梳理纹样工艺谱系,为濒危技法传承提供新路径。章哲强调:“红木非遗数字化核心是保工艺本味,而非单纯追效率”;朱映霖补充:“设备需精准匹配手工逻辑,才能实现真正传承”。

从调研到落地,5 人团队在 3 位指导老师支持下,以技术与工艺融合,为红木非遗现代化提供可行方案:既解决传统雕刻的效率与一致性问题,又守住千年木作核心价值,为红木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撑。

以上内容为推广信息,所涉及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消费建议。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