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秋的湖北南漳烟区,烟株上仅剩三四片叶子,静候着被秋日染黄,采收烘烤已进入了尾声。在长坪镇阳太坪村的烟叶分级车间,欢声笑语不绝于耳——一群技术娴熟的分级队员正有条不紊地对烤后烟叶进行精细分级。
“往年最愁的就是卖烟环节。先在家里自己分级,烟技员随后上门预检。由于分级技术参差不齐,投入力气不少、烟叶分得不好,还要在烟站解捆进行二次分级。今年可不一样了,烟草公司把分级环节‘往前挪’,更省心省力了!”谈起正在推行的“前置分级”新模式,职业烟农白德清欣喜地说道。
白德清所说的“往前挪”,正是南漳县烟草专卖局今年大力推广的“352”烟叶分级模式。该模式将分级工作“前置”到烘烤之后、收购之前,有效优化传统流程:收购前,30%的烟叶由前置分级点集中预分级,重点解决种植大户分级人手不足的难题;20%的烟叶由分级质量稳定的烟农自行分级,享受“绿色通道”免检交售待遇;剩余50%的烟叶,则在收购期间通过精准预约统一分级。这一创新不仅缓解了集中交售时人员拥堵、效率低下、搬运损耗大等问题,更实现了资源合理分配与流程高效协同。
为确保“352”模式顺利落地,南漳县局早已开始全面部署,制定并印发了《前置分级实施方案》。全县分片区组织开展技术培训18场,实现所有分级队员和重点烟农培训全覆盖。同时,积极争取乡镇和村委会支持,在原有6个站内预分级场所基础上,新增设19个村级前置分级点,组建8支专业化分级服务队。
“分级点设在村里,烟叶一出烤房就能及时分级,大大降低了烟农的初分成本。实行‘烤一炉、分一炉’,部位评定更精准,避免了因分级不纯造成的返工,既提升了纯度,也提高了收益。”长坪烟站站长宋晓勇介绍。通过技术力量下沉、服务关口前移,南漳烟区实现了“采烤、分级、储存、收购”四大环节无缝衔接,推动烟叶分级从“传统分散”向“专业集中”转型升级。
“前置分级点不仅配备分级台、标准光源、加湿器等专业设备,还设有高标准的烟叶醇化保管室。分级后的烟叶按部位和等级科学堆放,待烟站开秤后直接定级交售,又快又省心。”阳太坪村作为千亩烟叶示范村,对该模式反响热烈。如今在山区,请工难问题比较突出,这个模式正好解决了这个痛点。
近年来,南漳县局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方式,逐步建立起一支约150人、技术稳、素质强的专业化分级服务队伍。由烟叶合作社统筹有意向、有经验的劳动力,县局分片组织系统培训。烟技员围绕部位识别、组别判定、等级认定、除青去杂及水分把握等关键技术开展现场示范,详细讲解分级操作与交售流程,并对所有参训人员进行现场考核,合格者持证聘用上岗。这批分级队员平时在家务农或打零工,烟叶收购季则前往分级点或烟站工作,人均一季可获得近万元劳动收入,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增收不离乡”。
“我们始终坚持以烟农利益为中心,通过转变产业发展模式,全力帮助烟农减工降本、提质增效。”南漳县局生产办主任赵玉纲表示,“推行前置分级不仅提升了烟叶纯度和等级合格率,降低了损耗,也让烟农收益更稳定、工业原料更满意,有效增强了南漳烟叶的市场竞争力。”
眼下,随着各项准备工作稳步推进,南漳县局即将全面启动烟叶收购。这一次,烟农们带着提前分好级的烟叶,从容走向收购点——他们身后,是一条“降本增效”迈向“提质增收”的清晰路径,也是助力产业振兴的生动实践。(全春喜,郑如华)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