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站大作为:黄山烟站的"三农"情怀与产业担当

小站大作为:黄山烟站的"三农"情怀与产业担当

来源:周口网 2025-09-18 13:05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在皖南连绵起伏的群山中,黄山烟站如同一颗明珠,虽小却熠熠生辉。这个仅有14名员工的基层烟站,近年来却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成绩单:协调烟叶种植保险理赔提档升级,解决烟农种烟后顾之忧;积极组织烟农抵御洪涝灾害,保障了辖区烟田收成;推动地方政府投资建设现代化烤房群,为烟叶生产发展筑牢基础。成绩背后,是一个基层单位如何将国家政策转化为农民实惠、将产业需求落实为民生工程的生动实践。

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守护者

2024年夏季,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涝灾害袭击了黄山烟站辖区的歙县、徽州区、休宁县等县、区的主要种烟村。烟农们望着被洪水冲击浸泡的歪歪倒倒的烟叶,眼中满是绝望。这时,黄山烟站的员工们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不仅组织灾情统计,安抚烟农情绪,更带着保险公司人员实地勘察。“当时洪水一退,烟站就带着保险公司来到受灾烟田,现场核灾定损,开通理赔“绿色通道”,不到一个星期,理赔款就打到烟农手中。”老烟农程金刚回忆道。这场灾害最终赔付金额达170余万元,最大限度地弥补了烟农损失,稳定了烟农情绪。

而这只是黄山烟站推动政策落地的一个缩影。灾害过后,烟站负责人黄魏魏带领团队深入研究农业保险政策,发现原有理赔标准已不适应种植成本上涨的现实。他们历时三个月,走访受灾烟农四十余户,采集了详实的生产成本数据,形成了一份烟叶种植保险提档的报告。通过与地方政府、保险公司数十次协商,最终促成了2025年烟叶种植保险条款的修订,烟农投保保费在原来的基础上略有提高,增加了1.2元/亩,但理赔上限却由1000元/亩提高到1600元/亩。同时通过与政府沟通,将原来无法承保的徽州区、屯溪区烟叶也纳入正常投保范围。2025年烟农投保面积7685亩,覆盖98.97%,受益烟农65户,让烟农得到最大实惠。

“政策再好,落不了地就是空话。我们烟站虽小,但必须做好这‘最后一公里’的工作。”黄魏魏如是说。

(图为保险公司核灾现场)

田间地头的“抗洪抢险队”

2024年初夏的那场洪灾,让黄山烟区6820亩烟田遭受不同程度灾害,1526亩烟田被水毁,725.4亩烟田淹水超过24小时。面对严峻灾情,黄山烟站的14名员工迅速化身为一支特殊的“抗洪抢险队”,奔赴田间地头开展救援。

时任烟站站长王明亮立即带队深入歙县、徽州区、休宁县等烟区,走访32户烟农调查受灾情况。在祁门县,副站长黄魏魏驻点指导受灾烟叶 采烤 工作。面对烟叶浸泡、挂泥、水分偏大等难题,烟站班子集中研讨,连夜制定出台《受灾烟叶采烤技术措施》,为烟农提供科学指导。

“抢采不是目的,烤好才是目的”。烟站认真落实上级指示,要求各服务队长指导烟农正确抢采、合理编装。调度通知明确提出三项措施:一是密切关注烟株变化,及时抢收加速落黄或开始腐烂的烟叶;二是对水淹有淤泥的烟叶进行悬挂冲洗,晾干后装炕;三是合理编装,严格控制单夹夹烟量在24斤以内,并做好鲜烟分类。

在这场与时间的赛跑中,涌现出许多感人故事。服务队长鲍耀军发现歙县王村镇烟农程金刚的140亩烟田道路被冲毁后,主动协助联系运输无人机,解决了100亩烟叶的运输难题。当看到无人机将一包包鲜烟从受灾烟田运出时,程金刚激动地说:“烟田里的烟,能抢回来就是钱,烟站真是我们的贴心人!”

通过科学调度和精准指导,烟站有效制止了烟农灾后快采、多装的急切心态,引导烟农回归理性。同时加强烤房、烟夹等设施协调调度,保障抢采回来的鲜叶能及时烘烤,最大限度减少了烟农损失。

从灾情统计到保险理赔,从技术指导到设施协调,这支“抗洪抢险队”,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基层烟站的责任担当。他们在田间地头书写着守护烟农利益的动人篇章。

(图为烟站指导烟农抗洪救灾)

产业升级的“跨界推动者”

传统的烤房能耗高、污染大,且温湿度控制不精准,严重影响烟叶品质。黄山烟站敏锐意识到,烤房升级是产业提质增效的关键。但建设现代化烤房投资大,单靠烟农难以承担。烟站主动作为,向地方政府呈报了详实的产业分析报告,提出“政府主导、多元投入、共享使用”的建设方案。

“开始有些领导觉得这是企业的事,政府没必要投入。”负责此事的烟站业务办主任吴斌回忆道。为此,烟站组织县农业农村局单位领导实地考察,算清经济账和生态账:原有烧煤烤房排烟多、有异味,对生态环境影响大。新建新型生物质烤房可降低10%能耗,无烟尘、无异味,有效改善生态环境,提升烟叶等级。而且烤房一次性投入,后续可以长期使用,综合效益十分可观。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最终种烟区域各地地方政府将烤房建设纳入乡村振兴项目,三年来投资1300余万元建成16处164座集群式烤房群,惠及20余户烟农。

新建的烤房采用生物质燃料,配备智能控制系统,烤出的烟叶色泽均匀、油分充足。更让烟农们惊喜的是,烟站还协调引入了专业化烘烤服务队,解决了留守老人家庭和新烟农的技术难题。

“现在烤烟省心多了,自控仪能自动控制烤房烘烤温度,自动加料机能够实现自动添加生物质燃料,再不用半夜起来添火、看温度了。”青年烟农江涛笑着说。

(图为政府主导建设新能源烤房)

小站大爱的为民情怀

走进黄山烟站的会议室,墙上挂着的不是常见的荣誉牌匾,而是一张张烟农烟田关系表,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每家每户的种植面积、技术特点和实际困难。“我们要求每个技术员对所负责的片区做到‘四清’:地块清、品种清、技术清、困难清。”黄魏魏介绍道。这种将服务对象“装在心里”的工作态度,让黄山烟站赢得了“烟农娘家”的美誉。

每年开春,烟站都会组织“我为烟农办实事”活动。去年以来,员工们自发捐款,为重病烟农困难家庭送去慰问金;协调县农业农村局为烟农修建田间机耕路、铺设灌溉管道;烟忙季节,成立党员帮扶队,帮助劳动力不足的家庭移栽、采收;烟后稻抢种,烟农缺少机插秧农机手,烟站从宣城协调农机手来黄山烟区抢栽抢种;冬季农闲时,又变身“政策宣讲团”,把最新的惠农政策宣贯给烟农。老烟农汪轶斌动情地说:“这些年轻人比自家亲戚来得还勤,我们想到的他们做了,没想到的他们也想到了。”

黄山烟站的故事告诉我们,基层单位虽小,但只要心怀烟农,情系烟农,就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非凡的价值。他们用脚步丈量民情,用技术破解难题,用创新推动发展,在广袤田野上书写了新时代“三农”工作的生动篇章。正如一位老烟农说的那样:“有这样的烟站在,我们种烟心里踏实,日子有盼头!”这或许就是对黄山烟站最好的褒奖。(皖南烟叶公司 沙伟华供稿)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李杭育】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