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暑期,西安科技大学地质与环境学院“‘煤’好未来”生态能源实践团奔赴新疆、内蒙古、甘肃及陕西等地,开展以“绿色转型、智能升级、生态修复”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由学院党委书记赵雪萍等18名教师带队,37名本硕博学生组成团队,深入能源企业一线,感知行业脉动,赋能专业成长。
走进绿色矿山,探寻修复新路
实践团先后调研多个生态修复示范矿区。在国能准能集团黑岱沟露天煤矿,同学们亲眼见到由煤炭开采区蜕变而成的生态绿地,深入学习“剥离-采矿-回填-复垦”一体化循环模式。位于准能矿区的生物综合修复基地,展示了干旱环境下土壤基质改良、植被恢复与微生物修复等关键技术。在曹家滩 “光伏+生态修复”基地,了解“光伏固沙”技术及微生物增强植物抗逆性的应用,以及煤矸石制备生态土、矿井水净化等资源循环利用项目,见证了当地推动塌陷区生态与经济转型的成果。
深入智能矿井,感受科技力量
团队深入国家级智能化示范矿井,感受数字化升级。在曹家滩煤矿智慧园区,通过 AI 管控平台了解“采煤不见煤” 智能生产模式、生态布局与安全预警系统;在杭来湾煤矿,高清监控全天候守护安全;榆树湾煤矿巷道中,实践团成员体验透明地质系统与“5G +工业互联网”织就的安全网,并依托实操模拟设备沉浸式体验作业规范。实践团新疆小分队调研克拉玛依油田及库车、哈密两地能源企业,深化对能源结构转型的认识。
推进校企协同,共育能源人才
实践期间,团队在准能集团、曹家滩矿业、甘肃煤田地质局一三三队等单位开展多场校企交流座谈会。校方介绍了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成果,企业代表分享行业前沿动态和人才需求,校友畅谈职场体验。实践团还举行了“实践教学基地”揭牌仪式,进一步拓宽学生实习就业与科研合作渠道。
地质精神铸魂,能源报国担当
在准能集团党员教育基地,由废旧设备再造的钢铁雕塑融合了资源循环与红色基因;在一八五队史馆,同学们深切感受“三光荣、四特别”的地质人精神。甘肃分队开展景泰盆地地质调查,为生态修复提供基础数据;新疆分队则赴塔城、黑油山等地开展地层勘查与化石采集,还原区域地质演化历程,锤炼专业实践能力。
通过此次跨越四省的深度实践,同学们不仅拓展了对煤炭产业绿色化、智能化转型的认知,也更加坚定了服务国家能源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信念。他们用脚步丈量能源大地,用专业书写青春答案,展现出新时代地质青年不负使命、勇于担当的蓬勃力量。
以上内容为推广信息,所涉及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消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