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岗位旺 村民腰包鼓

乡村岗位旺 村民腰包鼓

来源:周口网 2025-09-16 15:41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初秋清晨六点,六安市金寨县铁冲乡张店村的山间还裹着薄雾,62岁的村民周乃兵已经扛着锄头出门了。“以前在家闲得慌,现在每天巡山护林,既能照顾家里,一个月还能拿1800块工资,这日子有奔头!”他笑着说,脚下的山路被踩得结实,路边的松树挺拔林立,晨雾中晃动的身影,成了山间最鲜活的风景。

这份让周乃兵满意的工作,离不开六安市烟草专卖局驻村工作队副队长谢长军的奔波。2024年刚到张店村时,谢长军便发现,村里不少留守老人和妇女揣着就业意愿,却总被“没合适岗位”的难题困住。“不能让村民守着绿水青山饿肚子,得把生态优势变成就业优势。”他在村两委会议上的这句话,成了破局的关键。此后,他多次往返林业部门争取护林员公益性岗位,又结合村庄环境整治需求,增设3个环境保护岗,专门负责道路清扫、垃圾清运。

岗位刚设时,有村民嘀咕“怕只是走形式”,谢长军特意找到曾因缺收入愁得睡不着的周乃兵:“周叔,这岗位是长期的,好好干就有月月发的工资,您愿意试试不?”得到肯定答复后,他手把手教老人用巡林记录仪,一遍遍叮嘱森林防火、病虫害监测的要点。如今,张店村的护林员、保洁员每天按时上岗,山间林地愈发郁郁葱葱,村庄道路干净得能映出蓝天——这份“家门口就业”的踏实,不仅暖了皖西山区村民的心,更成为驻村干部“因地制宜促就业”的生动实践。而在数百公里外的巢湖水畔,另一位驻村干部正循着相似的思路,为当地村民破解就业困境。

从皖西金寨的深山走出,跨越山川河流,抵达巢湖市槐林镇官塘村时,晨光已洒满宽阔的巢湖水面。58岁的村民吴少华正和几位同伴一起,围着村里的沟渠河塘清理浮萍与水葫芦。“以前一到夏天,水面上全是绿乎乎的浮萍,又脏又臭还影响水质,现在我们定期打捞,水变清了,每月还能拿工资,真是一举两得!”吴少华一边说着,一边熟练地用网兜将水面漂浮物捞起,装满的水桶在岸边排成了整齐的队伍。

这背后,是巢湖市烟草专卖局驻村工作队副队长柳润的“巧思”。刚驻村时,柳润就注意到两个突出问题:一是官塘村紧邻巢湖,田间河塘的漂浮物清理长期是“老大难”,影响生态环境;二是村里不少劳动力闲置在家,想靠务工增收却没门路。“能不能把环境治理和村民就业结合起来?既让巢湖变美,又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抱着这个想法,柳润挨家挨户走访动员,耐心解答村民顾虑,最终组建起村级河道清理队伍,设置5个河道清理岗位,优先吸纳低收入村民和闲置劳动力加入。

起初,有村民觉得打捞工作又脏又累,没干几天就想打退堂鼓。柳润没急着说教,只是每天清晨准时到岸边,和村民一起挽起裤脚、拿起网兜,一边并肩干活一边拉家常:“咱们把巢湖清理干净了,不仅自己住着舒服,往后要是能发展生态旅游,来的人多了,大家的日子还能更有盼头。”渐渐地,抱怨声少了,干活的劲头足了,官塘村段的巢湖水面也一天天变清。从皖西山区的“护林增收”到巢湖水畔的“清淤创收”,驻村干部们始终围绕“生态”与“就业”做文章,而在更北处的淮南市寿县,另一位驻村干部则立足当地农业特色,为村民开辟出一条不一样的增收路。

从巢湖水畔再向西北方向出发,穿过皖中平原上成片的农田,便来到了淮南市寿县小甸镇吕圩村——这个以水稻种植为主的传统村落,此时正沉浸在丰收的希望里。稻田中一片生机勃勃,55岁的村民吕广军弯腰查看水稻长势,手指轻轻拨开水稻叶片,将田间的稗草连根拔起。“以前种稻全靠老经验,有时候丰收,有时候减产,心里一点底都没有。现在多亏了程书记,让我们学习科学种植技术,稻子长得比以前好太多,还能在稻田管护队拿工资,一年下来能多挣两万多块!”吕广军直起身擦了擦额头的汗,脸上的笑容比田间饱满的稻穗还要灿烂。他口中反复提起的“程书记”,正是淮南市烟草专卖局派驻吕圩村的第一书记程翅翔。

吕圩村是典型的农业村,村民世代以种植水稻为生,但由于缺乏科学种植技术和规模化管理,水稻产量长期上不去,村民收入也跟着不稳定。“要让村民真正增收,既要把‘粮袋子’种好,也要给大家找份稳定的活计。”摸清情况后,程翅翔很快理清思路:一方面积极对接农业部门,引进抗病性强、产量高的优质水稻品种;另一方面邀请农业技术专家定期来村,手把手教村民科学育苗、施肥、防虫;同时,依托村里的水稻种植基地,组建村级稻田管护队,设置稻田管护岗位,负责水稻全周期的施肥、防虫、灌溉等日常管理,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实现稳定就业。

“管护队的工资按月发放,除了基本工资,根据管护面积和水稻长势还有额外奖金,保证大家多劳多得。”程翅翔的话给村民们吃了“定心丸”。如今,吕圩村的稻田在管护队的精心照料下,亩产比往年提高了近两成,金黄的稻穗沉甸甸地压弯了稻秆,每当收割机在田间穿梭作业时,村民们的笑声总能顺着田埂远远传开。

在美好乡村建设的大背景下,安徽省烟草专卖局(公司)的驻村干部们始终扎根乡村一线,循着“因地制宜”的核心思路,把岗位精准设到村民“心坎上”。他们用一个个实实在在的岗位,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增收,也让不同地域的乡村呈现出共同的活力——当山间的松树更挺拔、巢湖的水面更清澈、田间的稻穗更饱满时,村民脸上那抹真挚的笑容,便是对这份“乡村振兴答卷”最好的认可。(张海林 王明礼 丁超逸)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李杭育】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