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夏天,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四韵和鸣实践团” 的 12 天当涂之旅,没有花哨的打卡,只有对 “诗、文、山、水” 四韵文化的深度探访。从千字文数字馆的科技互动,大青山的生态绿意到纪念馆的红色回响,每一步都走得扎实又鲜活。
第一站:千字文数字馆,让汉字 “活” 起来
全国唯一以《千字文》为主题的数字馆,完全颠覆了成员们对传统文化展馆的想象。一进门就被全息裸眼 3D 屏吸引 ——“宇宙洪荒” 四个字随着动画浮现,日月星辰在屏幕里流转,仿佛把《千字文》里的天地开辟场景搬进了现实。
AR 魔法墙前,她们试着用手触碰屏幕上的甲骨文,指尖划过,文字就从金文变成小篆,再到楷书,旁边的解说屏还会弹出 “六书” 造字原理。最热闹的是千字文大道,地面投影让 “天地玄黄” 等句子跟着脚步亮起,有小朋友踩着字跳来跳去,边玩边念,原来学汉字可以这么有趣。成员们还了解到,这里每年能接待 12 万人次,大多是中小学生,难怪能成为马鞍山的 “国学研学热门地”。
第二站:大青山动物园,在生态里读 “山韵”
大青山的 85% 森林覆盖率,是肉眼可见的绿意。成员们重点探访了 120 亩的瑶池矿坑体验区 —— 谁能想到,这里曾是废弃矿坑,如今却成了有直线瀑布、玻璃栈道的景观亮点。站在观景台往下看,瀑布顺着山体流淌,阳光好的时候还能看见彩虹,难怪试运营时游客平均要在这停留 40 分钟。
第三站:当涂博物馆,翻读当涂的 “千年档案”
7420 平方米的当涂博物馆,像一本摊开的厚重史书。“姑孰物华” 展厅里,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宋代的瓷器静静陈列,最让成员们惊喜的是一本明代私塾课本,上面印着《千字文》的片段,纸页虽泛黄,却能看出当年孩子们诵读的痕迹。
写在后面
12 天的探访,实践团成员没做复杂的设计,只是用脚步丈量、用耳朵倾听、用问卷记录。在数字馆看孩子玩汉字游戏,在大青山感受生态之美,在博物馆触摸历史,在纪念馆体会初心 —— 原来 “四韵文化” 不是书本里的概念,而是藏在当涂的每一寸土地里,藏在人们对家乡文化的热爱里。
这场实践,成员们收获的不只是调研数据,更是对 “文化赋能” 的真切理解:有时候,读懂一座城的文化,就是为它的未来,多攒一份温暖的力量。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