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标下的“烟叶课堂”:黄山分级点以老带新守护“黄金叶”品质

新国标下的“烟叶课堂”:黄山分级点以老带新守护“黄金叶”品质

来源:周口网 2025-09-16 12:52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秋意渐浓,又到了一年烟叶分级收购的季节。在黄山烟叶工作站的分级现场,空气中弥漫着干燥而独特的烟叶香气,一捆捆烘烤后的烟叶整齐码放,一百多名分级工正低头熟练地根据颜色、长度、油分等指标将烟叶分门别类。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他们手中的分级标准,已悄然换成了全新的《烤烟》国家标准(20级)分级体系。

“叶面损伤超过这个比例,就不能再定这一级了。”“注意中部烟和下部烟的色差界限,新国标要求更精细。”早晨七点半,分级总检吴斌的声音已在工作站响起。每天的晨会是他和主检汪绍华、李世金、鲍耀军雷打不动的“微培训”时间。他们手持实物样品,针对前一天工作中出现的疑点、难点,逐一讲解新国标的分级要点。

“今年最大的变化,不仅是标准从原有的42级简化到20级,更在于对烟叶质量内涵的重新定义——更强调工业可用性和一致性。”吴斌介绍,新国标对烟叶的成熟度、结构、颜色等关键指标提出了新要求,这意味着所有分级人员必须重新学习和适应。

挑战随之而来。由于今年分级工作继续采取劳务外包模式,经前期筛选后,分级人员队伍中年龄偏大者较多,工作站不得不紧急招聘一批新人。这些新进人员几乎从未接触过分级,业务零基础。“人手紧缺,标准又新,如果不能快速让大家‘上手’,整个收购进度和质量都会受影响。”主检汪绍华坦言。

面对这一现实难题,黄山分级点迅速响应,决定开展高强度、实战化的定向培训。由四位经验丰富的分级总检和主检担任培训老师,组建起一个临场感极强的“烟叶课堂”。

“我们不搞纯理论,一切围绕实物开展。”主检李世金说道。培训中,老师们采取“实物对比+手把手识别”的方式,让每位新人亲手触摸、观察不同等级的烟叶,感受其在厚度、韧性、油分、色泽上的细微差异。特别是“分级绳”的使用——一种用于快速区分烟叶部位的简易工具,成为新手必须掌握的技能。

“老师们让我们反复练习凭手感判断烟叶部位,再对应新国标中的级别,错了就立即纠正,直到形成‘肌肉记忆’。”新晋分级工小张表示,这种直观的方式让她在短短几天内迅速入门。

此外,培训还注重“错中学”。每天收购结束后,老师们会收集当天分级中出现争议或错误的典型烟叶,在次日晨会上进行集中复盘,分析错误原因,统一判定尺度。“就像老师批改作业一样,我们每天都在纠错、学习和巩固。”另一位新手分级员说道。

在鲍耀军看来,这种持续跟进的培训方式至关重要:“分级不是纯理论学科,它是一种需要不断积累经验的熟练技能。尤其是在标准转换期,必须通过高强度、高频率的实操训练,才能让新手尽快形成‘眼光’。”

令人欣慰的是,培训效果正在显现。尽管仍面临人员流动和熟练度差异等问题,但整体分级质量和效率正稳步提升。“目前来看,新国标执行平稳,收购进度符合预期,烟农交售的烟叶定级准确率和满意度也较高。”吴斌表示。

夕阳西下,当天最后一批定级的烟叶被送入打包区。而这些“学生”们的工作还未结束——他们整理好工作台,又围绕在老师身边,询问起今日遇到的特殊烟叶案例。在这个弥漫着烟香的教室里,一场关于“黄金叶”的质量保卫战,正通过最传统也最有效的“传帮带”方式默默进行。

“让每一片烟叶‘对号入座’,是对烟农一年辛苦的尊重,更是对卷烟品牌质量的首要承诺。”总检吴斌说。而在新国标落地元年,正是这些扎根一线的分级员与培训师们,用耐心与专业,守护着从田间到车间最初也最重要的一环。(皖南烟叶公司  沙伟华  何华供稿  柳浪  供图)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李杭育】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