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立德树人注入数字动力,AI后勤构建“三全育人”新阵地

为立德树人注入数字动力,AI后勤构建“三全育人”新阵地

来源:周口网 2025-09-12 16:17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我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向纵深推进的关键阶段,智慧校园建设正从基础设施升级向服务体系重构加速迈进。近日,宁波万里后勤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万里后勤”)的智慧校园后勤服务应用“AI勤勤”正式上线,将人工智能技术与校园后勤服务深度融合,不仅打破了传统人工服务的时空限制,更构建起“需求精准匹配、服务高效响应”的智慧后勤新范式,为全国教育后勤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样本。

技术赋能:破解校园后勤服务 “ 痛点 ”

长期以来,校园后勤服务面临着“服务需求分散、人工响应滞后、服务时间限定”等难题。万里后勤持续多年的“14 小时人工勤勤客服”模式呈现出难以满足师生24小时不间断的服务需求,尤其在新生入学季等高峰期,人工客服既忙不过来,又容易忙中出错。

“AI勤勤”的推出,从技术层面为这些痛点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该应用搭载新一代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能够精准识别师生咨询中的模糊表述、口语化表达——无论是“宿舍网络怎么开通”的具体需求,还是“空调不制冷怎么办”的应急咨询,AI勤勤都能快速捕捉核心诉求。更值得关注的是,其背后构建的校园后勤专属知识库,涵盖了宿舍管理、餐饮服务、维修保障等400余个常见问题解决方案,整合了原来分散在万里小勤勤公众号的业务碎片,提供一站式的问答与导引服务。

“以前咨询生活问题要等人工客服上班,只能在早上8点到晚上10点间得到回复,现在打开AI勤勤,我想到了就能问,不仅秒出办理指南,还能直接跳转预约链接,非常方便。”浙江万里学院大三学生林同学的体验,正是AI勤勤“提问即响应、需求即匹配”服务目标的写照。万里后勤总经理助理吴平表示:“我们希望通过AI勤勤,让后勤服务不再是‘幕后保障’,而是成为师生触手可及的‘身边服务’,让每一位师生都能感受到智慧校园建设带来的便利。”

理念革新: 践行 “ 以学生为中心 ” 的教育初心

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大背景下,后勤服务不仅是校园运行的“保障线”,更是提升教育服务质量、增强师生获得感的“民生线”。万里后勤推出AI勤勤,并非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对“以学生为中心”教育服务理念的深度践行。

传统校园后勤服务多以“管理为导向”,师生需被动适应服务时间、服务流程;而AI勤勤通过技术赋能,将服务逻辑转变为“需求导向”——师生无需迁就人工服务时间,无需重复描述问题,只需通过文字咨询,即可获得个性化、精准化的服务。这种从“人找服务”到“服务找人”的转变,让后勤服务真正贴合师生的实际需求,彰显了教育服务的温度与精度。正如万里后勤总经理樊海燕所说:“后勤服务作为校园生态的重要一环,必须紧跟趋势、主动变革。AI勤勤的上线,是我们从‘满足基本需求’向‘提升服务品质’跨越的关键一步,未来我们会继续以师生需求为出发点,让智能技术成为拉近服务距离、提升育人实效的桥梁。”

未来,万里后勤还将探索“软件平台+具身智能”的服务模式,通过智能机器人、物联网设备等,实现无人化的服务感知和自主化的场景覆盖,让智能设备代替人工完成物资配送、环境巡检等简单的基础性工作,将科技赋能深度融入服务全流程,进一步提升服务的智能化、精细化水平,并实现科技赋能服务育人。

行业价值:为教育后勤数字化转型提供 “ 万里方案 ”

从全国范围来看,智慧校园建设已成为推动教育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但后勤服务作为其中的关键环节,仍存在数字化程度不高、技术应用不深入、服务模式较传统等问题。万里后勤推出AI勤勤的实践,无疑为行业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一方面,AI 勤勤通过整合后勤服务资源、优化服务流程,推动校园后勤从“分散式管理”向“集约化服务”转变,通过AI勤勤这一统一入口,所有需求可实现“一站式受理、全流程跟踪”,不仅提升了服务效率,更降低了后勤管理成本。另一方面,AI勤勤积累的服务数据,还为后勤服务优化提供了决策支撑。通过分析师生咨询的高频问题、需求热点,万里后勤可以精准把握师生需求变化,提前调整服务策略,实现从“被动响应”到“主动服务”的升级。

校园后勤作为教育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数字化转型成效直接关系到智慧校园建设的整体水平。万里后勤AI勤勤的实践表明,通过技术创新与理念革新,校园后勤不仅能破解传统服务中的痛点难点,更能成为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新引擎”。未来,随着“软件平台+具身智能”模式的深入探索,浙江万里学院三地四校区的智慧服务生态圈将逐步成型,为全国教育后勤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万里经验”,为教育数字化战略落地贡献更多“后勤力量”。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黄凌睿】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