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阳光学院人工智能学院,空间信息感知与智能处理重点实验室教工支部的党员们组成了一支产学研融合的硬核团队,他们中有博士2名、硕士15名,副高及以上职称8名。他们将支部堡垒建在实验室与田间地头的交汇点,以 “科技特派员先锋队” 的红色旗帜为指引,让党旗在卫星云图与光谱数据交织的民生赛道上高高飘扬,生动诠释着基层党建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的示范力量。
科创先锋,让党旗在民生战场高扬
“烟草种植面积的精准管控,曾是困扰管理部门的难题 —— 人工统计效率低、误差大,难以实现科学调控。” 站在光泽县司前乡的烟田旁,支部党员黄风华教授指着手机里清晰的烟田覆膜识别图,向农户们展示团队研发的 AI 监测技术如何破解这一困局。
这项技术如同给农业管理装上 “智慧天眼”—— 通过吉林一号卫星高分辨率影像与改进型 Unet 深度学习网络,精准提取烟田覆膜区域,结合空间抽样技术推算总面积。在福建光泽县司前乡,2022 年测算精度达 97%,2023 年保持 94.3% 的高准确率,为烟草专卖局执法监管提供了 “数字标尺”。该项技术相关研究已获批福建省科技引导性项目。
在福清市渔溪鳗鱼厂河段,这支团队用另一项技术守护碧水清波。他们操控搭载高光谱相机的无人机,1 小时内完成 3 公里河段的水质扫描,反演总氮、总磷等指标的相对误差均低于 10%,精准定位 5 处疑似排污口,为污染整治提供科学依据。该技术已在广州、江苏等地的河湖治理中推广,成为水环境监测的 “智能尖兵”。
依托省级重点实验室,支部党员在智慧农业与生态监测领域持续突破:获国家专利授权18项、软件著作权 9项,主持国家级、省部级项目 10 余项,企业横向课题 20 余项,发表 SCI/EI 论文30余篇。其中,“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烟草种植面积智能管理系统” 专利实施许可,为合作企业带来可观收益;水质反演技术通过 6 家企业应用验证,累计转化效益超百万元。
产学共振,让科技之花在产业沃土绽放
“科研不能只停留在实验室和论文里,要让农民用得上、用得好。” 支部党员黄风华教授的话,道出了团队产学研融合的初心。在光泽县宏翔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展厅里,烟农只需用手机拍摄烟田照片,上传至 “烟叶种植面积智慧核查平台”,AI 系统便会自动统计烟株数量,误差率低于 3%。
这套由支部党员与企业联合研发的系统,已成为当地烟草管理的 “标配工具”。通过无人机高光谱遥感与地面采样结合,团队还构建了土壤养分反演模型,在光泽县新甸村烟田实现氮素、叶绿素含量的大范围监测,指导农户科学施肥以减少化肥使用量 。该技术为促进当地烟农增产增收和特色产业升级起到了积极作用。
支部充分发挥党员先锋作用,黄风华教授身兼福建省空间信息感知与智能处理重点实验室主任等多职,带领支部党员一手牵起实验室的算法研发,一手连着乡村的田间地头。团队与光泽县宏翔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深度合作,将 “数字乡村与智慧农业技术应用” 省级科技特派员团队的技术,转化为专利产品和软件服务,其中烟草种植面积和烟株数量估算技术服务有望在福建省进行推广,为各地烟草管理部门节省大量种植管理成本。
在生态环保领域,黄风华团队开发的 “河湖富营养化遥感智能反演系统”,已服务于福州市环境科学研究院、福建开元图新遥感技术有限公司等 6 家单位,为城市内河治理提供从数据采集到溯源分析的全链条技术支持。
育人为本,乡野课堂锻造新时代工匠
“在烟田采样时,黄老师教会我们如何将光谱数据与作物生长模型结合,这种实践比课本更生动。” 阳光学院 2024级王同学说。他参与的 “无人机高光谱农作物长势分析” 项目,正是支部构建的 “项目驱动式” 育人体系的缩影。
该支部依托省级重点实验室,建立起 “党员教师 + 企业导师” 协同培养机制:学生跟随教师参与光泽县烟田测绘、福清市水质监测等真实项目,在数据处理、算法优化中掌握核心技术。
这种 “产学研用” 闭环培养模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近三年来,支部党员指导学生获 “挑战杯” 、计算机设计大赛国家级等多项奖项;部分进入农业科技、生态环保领域企业,部分学生考取了福州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等高校相关专业研究生,成为乡村振兴与生态保护的青年力量。
“让每个技术突破都连着民生需求,让每篇论文都写在祖国大地上。” 阳光学院人工智能学院空间信息感知与智能处理重点实验室教工支部正以党建为引领,在智慧农业的田野里、在碧水清波的监测中,书写着新时代高校党建与科技创新融合的新篇章。(柯燕华、游玲)
以上内容为推广信息,所涉及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消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