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手仁心”吴师傅

“妙手仁心”吴师傅

来源:周口网 2025-09-12 10:36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今天介绍的这位“妙手仁心”吴师傅,并非身着白大褂、手持听诊器的医生,而是一位握着扳手、穿着满身油污工作服的设备维修工。或许你会好奇:一个维修工,怎么就和“妙手仁心”扯上关系呢?别急,这背后有着三段暖人心扉的故事,藏着一位普通劳动者对岗位的赤诚。

“吴医生”本名吴战红,是湘西鹤盛原烟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维修班的一员,今年51岁。1米8的大个头,往车间里一站,魁梧的身材自带一股踏实劲儿;国字脸衬着大平头,说话时声音格外洪亮,尾音里总裹着点湘西苗族人特有的调子,刚劲并透着韧劲。 

2004年,吴战红走进了湘西鹤盛的车间,一脚踏进维修行当,这一干就是21年,一沓沓荣誉证书——优秀员工、先进工作者、技能比武一等奖……红本本堆得半尺高,见证着他从“新手学徒”到“维修中级工”的蜕变。可他总说:“这些证不算什么,设备能顺顺利利转起来,才是真本事。”

这份“真本事”,在2009年那个飘雪的冬夜,让所有人记在了心里。那天是设备轮保日,天空飘着细密的冷雨,维修班的员工忙了一整天,油污的工作服浸透着汗味,大家搓着冻得发红的手,正准备换衣服下班。这时,班长顶着雨跑进来:“大家等会儿走!下午检查发现,一打收集皮带的搭头脱胶开裂了,今晚必须修好!要是耽误了明天开机,整条生产线都得停!家里真有急事的,可以提出来。”

车间里瞬间安静下来,只有窗外的雨声淅淅沥沥。冬夜的寒意顺着门缝往里钻,谁不想早点回家?可吴战红先站了起来,他声音洪亮:“设备坏了,咱维修工不上谁上?这是咱的本分!”他的话像一颗定心丸,原本沉默的同事们纷纷应和:“对!先去食堂吃口饭,回来接着干!”

后来,技术室的同事赶来现场指导,班长撸起袖子一起拆旧皮带,吴战红则蹲在地上,仔细清理皮带轮上的残胶——他知道,残胶不除干净,新皮带装上还会打滑。冰冷的机油沾满了他的袖口,手指冻得僵硬,他就哈口气搓搓手,接着干。

凌晨0点30分,当新皮带在轮轴上平稳运转,试机三次都毫无异常时,所有人都松了口气。任务完成,大家走出车间,这时雨已经变成了雪,细碎的雪花落在肩头,可没人觉得冷——吴战红的额头还挂着汗珠,同事们的脸上满是疲惫却又带着笑,那是劳动者用汗水换来的、最踏实的喜悦。

岁月流转,当年的“精神小伙”慢慢成了同事口中的“老吴”,可他对设备的“认真劲儿”一点没减。有一年烤季快结束时,车间里出了个“小难题”:二润筒门上的观视镜被撞碎了。那是块直径只有30公分的圆镜片,边缘要严丝合缝卡进金属卡槽里,差一毫米都装不上。班长把这个活儿分给了青年组的几个小伙子,他们围着镜片琢磨了一下午,又是用砂纸磨边缘,又是用撬棍撬卡槽,搞得满头大汗,镜片却还是卡不进去,最后只好开玩笑:“要不把镜边再磨窄点?实在没办法了!”

第二天一上班,班长只好把吴战红叫过来:“老吴,你去试试?年轻人昨天没装上,确实难搞,要不真得要磨镜边?”吴战红没说话,先蹲在二润筒前,盯着卡槽看了足足十分钟——他手指摸着卡槽的边缘,又拿起镜片比对,忽然眼睛一亮:“不是镜片的问题,是卡槽里有残留的玻璃渣,卡着了!”

他转身从工具箱里翻出一把小镊子,又找了块软布,先小心翼翼把卡槽里的碎玻璃渣夹出来,再用软布把卡槽内壁擦得干干净净。接着,他让徒弟扶着镜片,自己则蹲在侧面,一点点调整镜片的角度:“别急,要顺着卡槽的弧度推,力气得匀……”前两次,镜片还是差一点没卡到位,吴战红却不慌,只是叮嘱徒弟:“再慢一点,盯着边缘,别碰着。”

第三次,当他轻轻推着镜片往里送时,“咔嗒”一声轻响,镜片稳稳卡进了卡槽——严丝合缝。班长凑过来一看,忍不住竖起大拇指:“老吴,你太厉害啦!姜还是老的辣!”青年组的小伙子们也围了过来,七嘴八舌地问:“吴师傅,你是怎么知道卡槽里有渣子?我们怎么没发现?”

吴战红笑了,拿起镜片给大家演示:“修设备跟看病一样,不能光看表面,得找‘病根’。你们光想着镜片装不进去,没注意卡槽里的碎渣。碎渣非常小,肉眼根本看不见。——我们修设备,就像医生看病,得先摸清病因,才能对症下药。”话音刚落,一个年轻小伙笑着喊:“吴师傅,你这本事,比医生还厉害!设备的‘病’到你手里,都能手到病除!以后我们就叫你‘吴医生’吧!”

“哈哈哈!”车间里发出一阵阵笑声。

因为每每遇到较为复杂的设备故障,只要吴战红一到,就能迎刃而解,所以“㕦医生”这个雅号就慢慢地在公司传开了。不管是老同事还是新员工,见到他都笑着喊“吴医生”,他憨憨的笑了笑,答应着。

可“吴医生”的担当,远不止修设备。2023年,公司招了几个新员工进维修班,领导特意安排吴战红带徒弟,还定下规矩:三个月后考试评比,合格了才能出师定岗。接过这个任务时,吴战红拍着胸脯保证:“放心!”

他带徒弟,从来不会“留一手”。每天上班,他先带着徒弟熟悉车间里的每一台设备:“......轴承要是响了,要么是缺油,要么是滚珠坏了……”他把21年的维修经验,拆成一个个细节,手把手教。

有一次,徒弟修不好机子,急得满头大汗。吴战红没批评他,而是蹲下来,陪着徒弟一起拆机器:“别急,我们一步一步来。你看这里,齿轮卡着了,是因为固定螺丝松了,不是齿轮坏了......”除了技术,他还教徒弟守规矩:“车间里的安全规程,一条都不能破!戴安全帽、穿工作服,不是走形式,是保护自己!”

三个月后,徒弟参加考试,不仅熟练修好了指定设备,还能指出设备的潜在问题,拿了个优异成绩。看着徒弟顺利定岗,吴战红比自己拿了奖还高兴:“有出息,以后能独当一面了!”2024年,部门领导又给吴战红安排了一个徒弟,他依旧倾囊相授,几个月后,这个徒弟也顺利出师,成了维修班的生力军。

如今,51岁的吴战红依旧每天穿梭在车间里,扳手还是那把磨亮的扳手,工作服还是那件沾着油污的工作服,可他身上的“妙手仁心”,却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他修的是设备,却用专注和坚守,“治愈”了设备的每一次“病痛”;他带的是徒弟,却用真诚和担当,把工匠精神传给了下一代。

现在你该明白了,为什么大家会叫他“吴医生”了吧?这个称呼,无关职业,无关头衔,是对一个普通劳动者最真诚的敬意——敬他21年如一日的坚守,敬他对技术的较真,敬他对后辈的热忱。在鹤盛公司的车间里,“吴医生”的故事还在继续,而像他这样的劳动者,还有很多很多。他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双手托起了企业的发展,用汗水诠释着“平凡亦伟大”。这,就是“吴医生”的故事,一个关于热爱、坚守与传承的故事,一个值得我们每个人铭记的故事。(文/ 梁平)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黄凌睿】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