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河南三门峡灵宝烟区的烟叶迎来全面成熟采烤期。田间地头,烟农们穿梭采摘着一片片成熟烟叶;烘烤工场里,风机轰鸣,阵阵烟香弥漫飘散。在这动人画卷的背后,一场以绿色为底色的产业变革,正勾勒出生态保护与经济效益共赢的“金叶”新图景。
生态卫士 守护“金叶”健康成长
在灵宝市朱阳镇透山村千亩烟叶示范区,一排排白色诱虫灯如哨兵般矗立。夜幕降临,灯光渐亮,与红褐的土地、金黄的烟叶交相辉映,织就一幅和谐的田园画卷。
诱虫灯如“生态卫士”般守护烟叶成长。张艺童 摄
“这灯晚上自动亮,不用人管,害虫一来就跑不掉!”三门峡市烟草公司灵宝市分公司新店烟站技术员俯身打开诱虫灯底部的接虫盒,里面早已堆满了失去活力的害虫。“诱芯释放害虫喜欢的气味,等于给它们设下‘陷阱’。一个装置就能管好几垄地。以前找虫全靠人盯着,在地里来回转,效果差还费劲,等发现时烟叶早被咬坏了。现在这办法让害虫根本没处躲。”
近年来,三门峡市烟草公司灵宝市分公司坚持以“生态、优质、安全、高效”为目标,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持续推进绿色防控体系建设。如今,“诱虫灯+性诱剂+黄板+生物防治”的综合防控模式已在烟区广泛推广,不仅显著提高了防控效率,更有力维护了田间生态平衡。
在朱阳镇秦池村烟叶示范片田埂旁,万寿菊迎风舒展,几只彩蝶绕花翩跹。作为生态调控植物,万寿菊凭借其独特的挥发气味和艳丽花色,能够精准吸引害虫远离烟叶,形成一道天然的“害虫隔离带”。
“以前田埂全长杂草,蚜虫拼命往烟叶上爬,叶子上全是虫眼,看着就心疼。自从种了万寿菊,蚜虫都往花上跑,农药打得少了,烟叶也更健壮。”秦池村烟农刘志强蹲在田埂边,指尖轻抚烟叶,语气中满是欣慰。
绿肥还田 滋养“沃土生金”
行走在灵宝烟区,烟株间的那抹浓绿格外引人注目。长势旺盛的大麦苗郁郁葱葱,风过处漾起层层绿浪,与泛黄的烟叶相映成趣,构成独特的田间景观。
“这大麦不是用来收的,是给土地‘加餐’的绿肥。”三门峡市烟草公司灵宝市分公司川口烟站站长吴柯乐蹲下身,拨弄着垄间的大麦苗解释道,“简单说,大麦掩青就像一种‘小轮作’,能改善土壤结构、增强透气性,还能提升有机质含量,减少复合肥用量。”
大麦掩青是三门峡烟区保育土壤的核心绿色技术。每年8月中下旬,烟站技术员会指导烟农在烟垄间隙播种大麦,待烟叶采收完毕、烟杆拔除后,再用农机将麦苗翻压还田,使其自然分解,成为滋养大地的天然养料。
“以前天一旱,地硬得像石头,锄头都刨不动;现在土一捏就散,透气性好得很,都是大麦的功劳。”苏村乡梨子沟村孟建学抓起一把土,凑近闻了闻,“这土多松软,还带着青草香,简直能捏出油来!”
郁郁葱葱的大麦苗让烟田睡上“绿毯”。张艺童 摄
在川口镇碑基村的一处烟田里,一阵“嗡嗡嗡”声吸引了正在劳作的烟农。抬头望去,一架无人机正掠过烟株顶端,均匀撒下细密的大麦种子,精准落于叶片间隙。“现在用无人机播绿肥,又快又匀,比人工省事多啦!”烟农赵宁宾笑道。
算起“经济账”,赵宁宾心里更亮堂:“以前种烟全依赖化肥,一袋一袋往地里扛,又累又贵,一年化肥钱不是小数目。现在烟叶快收完时种大麦,卖完烟就翻进地里,地变肥了,化肥能省三成,省下的都是真金白银。”
绿色烘烤,“电”亮 产业 提质路
在五亩乡桂花村的烟叶烘烤工场,一座座银灰色电能烤房整齐排列。
“以前烧煤烤烟,得整夜守着炉子,一会儿一添煤,还得不时开门看火候,生怕温度低了不熟、高了烤焦。”烟农李建泽笑着指指自己的外套,“那时候一早起来,脸上、衣服上都是黑灰,怎么洗都洗不干净。现在好了,按个键设定参数,温度准得很,在家用手机都能看进度,省心又干净。”
他拉开烤房观察窗,一股温润的烟香扑面而来;透过玻璃望去,层层叠放的烟叶色泽鲜亮、金黄饱满。“瞧这烟,烤得匀、颜色正,闻着就香!”李建泽语气中满是自豪,“以前用煤火候难掌握,且还成本高,现在电烤温度精准,烟叶品相好、等级高,还能省下不少费用呢!”
在寺河镇新村,今年新投用的8座电烤房正“全力运转”。烟叶网格员张仁寿坐在一旁小屋,滑动手机屏幕,实时查看各烤房运行状态。“现在烤房都装了传感器,温湿度一异常就自动报警,全程手机远程监控,太方便了!”
电能烤房提升了烟叶烘烤品质。张艺童 摄
张仁寿点开“烘烤监控”APP,屏幕上实时显示各烤房数据。“预设好程序,烤房就能自动运行,不用专人盯,不管白天黑夜,烤出的烟叶品质一样稳。”他指着屏幕上跳动的数字说道:“以前技术员得跑断腿,现在动动手指就能全部解决!”
绿色发展是农业现代化的鲜明底色,更是烟叶高质量发展的必然之路。三门峡市烟草公司灵宝市分公司将坚持以“绿色”为笔、以创新为墨,在豫西大地上绘就“金叶”高质量发展的新画卷。(武秦漾)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