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赋能海参产品研发,有机鲜炖破圈海参消费市场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9-10 16:34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5-09-10 16:34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9月9日,大连海参知名品牌上品堂携新品有机鲜炖海参在北京丽思卡尔顿酒店隆重发布。

发布会现场,人们品尝了刚刚上市的有机鲜炖海参。一根个头小小的熟海参包装在一个名片盒大小的精美设计的锁鲜盒里,只要按照盒面的提示拉开盒面的盖子,使用备好的刀叉,就可以轻松享用。放入口中,Q弹鲜香。有人惊呼,第一次吃海参吃出了海鲜的味道,大海的味道。

上品堂品牌创始人、上品堂海洋生物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旭升解释说,有机鲜炖海参追求“四高一好”五个维度上的指标,即“高品质、高颜值、高质价比、高品牌、好吃”。好吃,是产品高品质的结果。刘旭升说,高品质来源于两点原因,一是好的食材标准,二是好的加工工艺。大连海洋大学原校长、博士生导师宋林生在发言中说:“上品堂公司所在地庄河海岸线绵延285 km,占黄海北岸大陆岸线总长的三分之一,近海水域2933.33平方公里,依托辽东湾形成湿地生态系统,为候鸟及海洋生物提供栖息地。优越的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使得庄河成为海参、牡蛎、蛤仔等高品质海产品的重要产区。这里拥有北纬39度冷暖流交汇形成的高自净能力黄金海域,海洋环流和潮汐等动力条件适宜,76条河流(如英纳河、庄河)携带大量营养盐和细沙入海,水深10-30米的河海交界洋流带来活跃的浮游生物群落和丰富的氧气,是海参等海珍品的理想栖息地。相对于国内其他地区,这里的海水温度较低,夏季海水表层水温平均为26.3℃,最高达30.4℃;冬季表层水温低于0℃,最低-2.7℃,呈近岸水温低于外海的特征,海参生长周期更长,品质也更高。”大连海洋大学与庄河市人民政府签订战略协议,实施生态护海、科技兴海,通过构建人海和谐的海洋生态环境,打造海产品资源优势。

庄河市副市长祝庆辉在讲话中表示:2024年,大连海参全年产量8.2万吨,约占全国总产量的29%;其中庄河贡献了1.78万吨优质海参。“庄河海参”被国家农业农村部评为名特优新农副产品,是全国仅有的4个海参类名特优新农副产品之一,充分彰显了核心产区的硬核实力与责任担当。庄河海参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得益于全链协同创新与产区企业同心合力,尤其是以上品堂为代表的标杆企业——始终践行高标准发展理念,以实际行动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

谈到好工艺,刘旭升说,“这款产品是采用上述产地产的活海参,在一套我们研发的专业设备中,不高温蒸煮、不泡发,经过两个小时的低温熟化,我们称之为‘双舱锁鲜技术’,从根本上颠覆了传统的海参加工方法,没有任何营养成分的流失,没有任何添加,彻底解决了千年以来的所有痛点。冷藏储存、开盖即食,保留原汁原味。”经检测,有机鲜炖海参中,16种氨基酸含量总和是传统泡发海参的10倍。

资源优势又为有机鲜炖海参提供了高质价比的保障。

2002年,海参产业正处于爆发前期,刘旭升发现,即使在海参产地大连,依然有大量的人不会做海参,甚至连饭店里的厨师也不会做。加工困境严重制约了海参产业的发展,市场的痛点就是产业发展的机遇。当年,上品堂斥资投入即食海参的研发,通过模拟传统发制方法,进行工厂化生产,速冻储存。这是海参产品第一次脱离干海参品类,由食材向食品实现了一次跃迁。即食海参解决了海参使用方便的问题,引领上品堂海参迅速走向全国。

但是即食海参加工过程依然没有解决海参营养成分的流失问题,2014年,上品堂又联合大连工业大学院士团队,开发了鲜食海参品类,去除了泡发环节,将鲜海参直接加工后冷冻成“鲜食海参”,既解决了食用方便,又解决了营养流失问题。但是新的问题来了,鲜食海参的储存条件需要冷冻,这也为鲜食海参走向全国市场带来了障碍。

此次有机鲜炖海参新品的开发是在上品堂积累了20多年产品研发能力的基础上的又一次创新和突破。一次性解决了“海参在加工过程中造成营养物质大量流失怎么办?加工程序十分繁琐怎么办?海参吃起来口感不好怎么办”等困扰中国消费者1000年的一系列海参消费痛点问题。

田亮在签约现场表示,“我选择携手上品堂,源于对品牌理念与产品力的双重认可。作为一名曾经的职业运动员,上品堂数十年如一日对品质的坚守,与我职业生涯信奉的'追求极致'的价值观高度契合。品牌通过技术革新实现海参'十倍营养'的突破,将科学滋补与营养美味完美融合,让传统滋补品焕发出了全新的活力。正是这种对卓越的不懈追求,和始终将消费者健康放在首位的品牌初心,让我坚信这是值得推荐的健康选择。”

签约仪式结束后,田亮随机出现在上品堂京东旗舰店的直播间里,与粉丝进行热情互动。

以上内容为推广信息,所涉及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消费建议。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