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高校学生关注红色文化,西南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9名三下乡实践团成员奔赴松潘,以“实地实践+深度调研”双轨并行模式,在红军长征纪念碑园开展红色实践活动,并同步推进红色文化调研工作,在沉浸式体验中感悟长征精神,在精准调研中探索红色文化传播路径,让青春力量在传承红色基因中绽放光彩。
纪念碑园实践:在庄重体验中厚植红色信仰
清晨抵达松潘后,实践团首站走进红军长征纪念碑园,以系列沉浸式活动感悟长征精神的时代力量。
在纪念碑前,献花仪式庄重开启。白宇哲、吴东阳两名同学代表团队,缓步将花篮摆放于碑前,细致整理缎带;全体成员肃立默哀,随后依次上前献花,每一次鞠躬都饱含对革命先烈的缅怀与敬意,静谧园区中,红色信仰在无声中传递。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在领誓人尚雪珍的带领下,成员们高举右拳、面向党旗庄严宣誓。铿锵誓言回荡在园区上空,坚定的眼神与洪亮的声音,既是对入党初心的重温,更是对使命担当的叩问。“宣誓时心跳格外有力,这不仅是承诺,更是未来前行的精神坐标。”一名成员动情说道。
随后,在讲解员引导下,成员们深入了解纪念碑园的历史与内涵:从红军在松潘草地的战斗事迹,到纪念碑“场景设计”的故事原型;从浮雕上的长征历程,到展柜里的革命文物,每一段讲解都让长征历史鲜活可感,成员们认真聆听、细致记录,让红色记忆真正走进心里。成员们跟随讲解员开展“沉浸式学习”,逐一参观“红军长征历程展区”“革命文物陈列区”“红色精神传承展区”,针对关键历史事件、文物背后的故事现场提问。
另外,实践团还共同攀登纪念碑前的609节木质阶梯——这609级台阶象征着长征路上的600余次战役。成员们相互鼓劲、稳步向上,汗水浸湿衣衫却无人退缩,在身体的挑战中亲身体验“不怕牺牲、不怕困难”的长征精神。活动尾声,大家动手擦拭碑园雕像,让“守护红色遗产”从口号变为实际行动,也让长征精神从书本文字转化为可触摸、可践行的信念.
红色文化调研:在精准探索中明晰传播方向
为深入挖掘红色文化时代价值,实践团以“实地调研+沉浸式学习”为核心,同步开展系列红色文化调研活动,为红色文化传播找准方向。
团队聚焦长征红军纪念馆这一核心教育阵地,围绕“党史关键事件认知”“红色精神内涵理解”“红色文化传播渠道偏好”等维度,以聊天形式调研游客及工作人员。结果显示,多数受访者对“红色文化”有基本概念,但约80%受访者对党史发展脉络(如长征关键节点、不同历史时期党的核心任务)掌握不清晰,仅少数能准确阐述“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等精神谱系的具体内涵。这一结果直观凸显红色文化“普及广度有余、深度不足”的问题,为后续针对性传播提供了精准数据支撑。
红色文化讲座:以故事为桥、拉近精神距离
为破解红色文化传播“抽象化”难题,团队联合纪念馆管理处,策划举办中国共产党党史宣传专题讲座。讲座以“为什么要了解党史”“党是怎样发展起来的”为切入点,摒弃传统“说教式”宣讲,采用“故事+解读+亲历分享”模式,让听众在情感共鸣中深化理解。有听众表示:“第一次觉得红色精神离自己这么近。”
同时组织“红色精神研讨会”,成员结合参观感受,分享对“红色精神核心内涵”“红色文化当代价值”的思考,并围绕“如何让年轻人更喜欢红色文化”展开头脑风暴。
“看到战士们在极端艰苦条件下仍坚守信念,我才真正明白‘长征精神’不是口号,而是面对困难时‘不放弃、敢担当’的行动指南。”一名成员的感悟,道出了团队的共同成长——大家从“红色文化的传播者”转变为“红色精神的践行者”,传承红色基因的使命感愈发强烈。
团队能力提升:在协作中凝聚力量
此次实践也是团队能力的“锤炼场”。从讲座策划执行到调研组织协调,成员们分工明确、主动担当:调研成员克服“与陌生人沟通的紧张感”,讲座筹备成员对接场馆、专家与听众,灵活应对突发情况,记录总结成员及时撰写活动简报,确保信息完整。过程中,成员的组织协调、沟通表达能力显著提升,内向成员逐渐主动交流,统筹成员学会“拆分任务、合理分配时间”;更在共同应对挑战中培养了紧密协作的团队精神,实践结束后,团队凝聚力大幅增强,成员们纷纷表示“既学到了红色知识,又收获了并肩作战的伙伴”。
以上内容为推广信息,所涉及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消费建议。